兩岸媒體前往主景區二郎劍景區參訪
【記者陳子發、蘇永欽青海報導】青海湖風景區是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景觀相融合的特大型湖泊型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素有「高原藍寶石」之稱,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2025兩岸媒體記者與台青網紅」採訪團前往青海湖的主景區二郎劍參訪。
青海湖風景區位於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地跨海南州共和縣、海北州海晏縣和剛察縣,總面積7577.84平方千米,核心景區面積界定為4635.61平方千米。青海湖風景區劃分為環湖水體、二郎劍、鳥島、沙島(金沙灣)、仙女灣、日月山6個景區,各景區實施分級保護。
青海湖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素有「高原藍寶石」之稱,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主要景觀有青海湖、鳥島、沙島、湖周灘地、日月山、二郎劍、仙女灣、絲綢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古城遺址、魚雷發射試驗基地等。被評為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是青海省第一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5年,青海湖風景區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中國攝影創作基地」稱號。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仙海」「鮮水海」「卑禾羌海」。北魏以後,始稱青海。藏語稱「庫庫諾爾」,意皆為藍色或青色的湖。 青海湖之名始於近代,1949年後才普遍稱青海湖。
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位於青海湖南側,也是青海湖的主景區。園區內建有購物中心、餐廳、賓館等,全是別具特色的藏式建築,另外還設置了快艇、沙地摩托、賽馬場等娛樂項目。
景區主要分為兩個區域,一為馬路旁邊的一片大廣場和街道,眾多建築和遊船碼頭也都在此。另外一處是深入湖內十幾公里的一條窄窄的尖形半島,形狀像是一把劍,這也是二郎劍景區名稱的由來,半島上集中著一些娛樂項目。
遊玩二郎劍景區一般是先從大門處步行遊覽湖邊的廣場和街道,參觀湖泊和藏式建築等,然後乘坐遊船,遊玩半島區域的娛樂專案,遊覽整個景區大約2-4小時不等。
在景區的廣場處是兩條藏式的小街,街道和廣場周圍有一些藏式的經幡和雕塑等,在街道兩旁是紀念品商場、餐廳、賓館,還有民俗博物館、標本館、藏族部落等充滿藏族特色的展館和建築,可以前去參觀一下。
廣場走到湖邊處,可以看到蔚藍浩瀚的青海湖就在眼前,沿湖修建了木制棧道,棧道東側有福娃、西王母的雕像,湖中是一座魚雷基地的遺址,這裡曾是中國建國後魚雷基地的所在地,所以二郎劍景區也被稱為151景區。
棧道的西側盡頭便是遊輪的碼頭了,乘坐遊船遊湖是二郎劍景區的重點,遊船分為兩種,一種是約90人座位的中型高速遊船,可以在湖面遊玩約20分鐘,然後將遊客送至二郎劍半島的盡頭處。另一種則是大型遊輪,可以遊湖約50分鐘,然後返回到廣場碼頭,船上有咖啡廳、餐廳、貴賓室等,比較華麗休閒,並且還有歌舞表演節目供遊客觀賞。
二郎劍景區主要景點有吉祥四瑞、祭海區、風馬四緣、福娃迎迎、西王母雕像、藏民俗博物館、高原聖湖壇、煨桑台等。
吉祥四瑞由和睦四瑞、蓮花、藏八寶浮雕基座組成,雕塑高13.69米,重6.5噸,以藏族民間傳說中的大象、猴子、兔子、鳥從紛爭到和諧的故事為原型,寓意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風馬四緣石刻雕塑,喻佛俗相成之意,即佛光普照、富裕興隆、人間和睦、眾生安樂。風馬在藏語中稱為龍達,龍達是正方形的紙片,紙片的正中間拓印著一匹健壯的奔馬,馬背上的寶瓶裡裝載的是經書,所以說「風馬四緣」又叫「寶馬送經」。風馬向著燦爛的太陽奔跑,寄託了高原人民對美好生活和中國昌盛的美好祈願。
訪四代同堂牧民家 品嚐藏族美食騎犛牛
【記者陳子發、蘇永欽青海報導】為瞭解藏民生活,採訪團走訪倒淌河甲乙村,四代同堂一家33人,共同助再一起生活的牧民家;並到卡茹蘭牧場,品嚐美味的藏族午餐,還裝扮藏民騎犛牛拍照留念。

「2025兩岸媒體記者與台青網紅」一行,8日上午前往倒淌河甲乙村牧民華多傑家參觀,81歲的老先生身體健朗,每天還會騎著機車,趕牛群上山吃草。當媒體抵達時,華多傑家人在門口歡迎,並贈送「哈達」給每一位來賓,獻上平安喜樂的祝福。
華多傑育有4男3女,目前4位兒子與1位女兒,加上孫輩共有33人,四代同堂,一家其樂融融。由於華老先生接待好賓客後,就忙著趕犛牛上山放牧,所以由其子負責接待。

首先參觀廚房,因為藏族人日常生活習慣,還是用撿來曬乾的牛糞當燃料,廚房裡擺放許多牛糞,但一點也沒有異味,廚房旁還是臥室,天氣冷還可以利用做暖氣;二樓的客廳,設有神龕,也就是漢族人的神明廳,整潔有序,不由令人數肅然起敬。
最後來到陽台,準備好水果與優酪乳、奶茶、乳酪、炸糕、八寶飯等藏族傳統美食招待,主人還高歌3曲,歡迎兩岸媒體記者、網紅到訪,祝福大家平安喜樂;最後教作糌粑,自己品嚐自己做的糌粑。

中午安排到卡茹蘭牧場用餐,並體驗藏文化,牧場女主人特別唱歌歡迎採訪團的光顧,除了準備豐盛的藏族美食,讓大家飽餐一頓外,吃飽了,還可以換上藏服,騎犛牛拍照留念,感受藏族人民熱情好客與淳樸善良。
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
【記者陳子發、蘇永欽青海報導】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珍稀有蹄類動物,目前數量僅有3400多隻,而青海湖環湖地區則是它最後唯一的家園;因此在青海成立「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並且設置「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暨「普氏原羚保護研究中心」,專門為保護普氏原羚,做好救護、科研、監測、社區宣教工作。

「2025兩岸媒體記者與台青網紅」特別前往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保護研究中心」參訪,在中心有關人員的解說與觀看宣導片後,大家對於普氏原羚也有所認識,並且成為保護普氏原羚志願者,為保護普氏原羚盡份力。
普氏原羚,別名灘原羚,體長約110釐米左右,雄羚有一對具有環棱的黑色硬角,臀部有一個心形的大白斑,奔跑時猶如離弦的箭,跳躍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體在空中劃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線。由於數量稀少,普氏原羚被稱為「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貓」。
雄羚長有一對具有環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內彎,角長約30釐米,頭型寬短,吻部寬闊,四肢粗細適中,尾短。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並略帶楮石色,秋末換毛,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四肢內側和腹部著白色毛被,其中間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 一旦受驚,臀部的白毛會豎起外翻。
據中心人員表示,歷史上,普氏原羚曾廣泛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等地,數量有數萬隻。但受到農業開發侵佔了其首選棲息地、與牲畜的競爭,以及非法狩獵等影響,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普氏原羚分佈範圍和數量銳減,種群數量僅剩二、三百隻,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動物,是世界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

普氏原羚主要棲息在半乾旱草原草原、穩定沙丘以及兩者之間的沙漠灌木叢交錯帶。青海湖環湖地區是目前普氏原羚唯一的家園。經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2007年特別成立佔地161.8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內有草場、退耕地、沙丘、人工造林、天保林地。 相關部門還在普氏原羚聚居區域興建了飲水池,留出簡易通道,由專人定期進行蓄水工作,從而解決普氏原羚過冬飲水和遷徙難的問題。
並且設置「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暨「普氏原羚保護研究中心」,專門保護普氏原羚,如今普氏原羚的數量已經增加到3400隻,種群數也增加到14個,是普氏原羚數量最多、分佈最密集的區域。在「普氏原羚保護研究中心」,現有人工繁育救護的普氏原羚多達66隻,成效良好。
普氏原羚家族之所以能夠不斷壯大,與青海省生態環境改善,各地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密不可分。
青海湖「普氏原羚保護研究中心」,專門為普氏原羚做好救護、科研、監測工作外,在社區宣教方面也非常盡心,對於前來參訪的兩岸媒體記者與網紅,也加予宣導加入志願者,共同為保護普氏原羚盡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