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遇見閩南文化

看木偶戲、紅磚雕拓印、中藥香囊製作、閩南語互動教學……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廈門的「嶼見閩南·時光幻境」主題景區(簡稱「嶼見閩南」),與閩南文化撞了個滿懷,一項項沉浸式體驗項目令人流連忘返。
「跟我預想中的閩南很不一樣,整體而言是驚喜比較多。」遼寧遊客蘇娜在景區換上了娘惹服飾,與好友一路拍照打卡,觀看《千年迴響》演出。
「嶼見閩南·時光幻境」主題景區副總經理黃濤介紹,作為中國首個閩南幻境主題景區,嶼見閩南宛如一個「摺疊的閩南時空」,從廈門、漳州、泉州合計近千項非遺項目中精選83項融入景區建設,致力於打造「全球閩南文化之窗」,讓遊客一站式瞭解閩南文化。
深入景區,不同區域藏著不同的閩南記憶。其中,百草巷以保生大帝信仰與青草藥文化為脈絡,通過吃、喝、玩、逛,展現兩岸民眾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8月22日,「嶼見閩南·時光幻境」主題景區內演出不斷。

「這裡的布袋戲、閩南語歌都是我從小到大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在這樣的環境工作,感覺很美妙。」百草巷「台灣府」的台灣商戶林慕辰告訴記者,「台灣府」匯聚了台灣夜市裡的牛肉麵、便當、鹹酥雞等經典美食,還引入了台灣「電音三太子」表演,希望遊客能感受到跨越海峽而來的美味和文化。
而在千燈巷,閩南紅磚雕藝術家史文滄在盞盞紅燈下,耐心地指導遊客體驗紅磚雕拓印。作為嶼見閩南的共創者之一,史文滄說,雖然學習紅磚雕之路充滿艱辛和挑戰,但讓遊客帶回一張親手拓下紅磚雕圖案的宣紙卻不難。
史文滄認為,非遺傳承的關鍵在於創新轉化。傳承者可以通過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讓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都能參與其中,把非遺的種子埋在每一位體驗者的心中。
憑藉「可品嚐、可觸摸、可穿戴、可聆聽、可觀賞」的體驗感,嶼見閩南讓閩南文化以更生動、更國際化的方式觸達年輕群體。據統計,該項目自今年5月開業以來,已接待境內外遊客近40萬人次,遊客平均停留時間長達5小時。
近年來,廈門不斷做深「非遺+旅遊」「演藝+旅遊」等,以「嶼見閩南」為代表的創新項目,不僅對閩南文化進行系統性保護和開發,而且通過「非遺+」模式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這些旅遊新產品和新業態的呈現,離不開廈門以閩南文化為底色、中西方文化交融合璧的特色文化基底。」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對外交流合作處處長彭軍表示,廈門正著力推動入境研學遊,期待更多海外遊客來到廈門,通過廈門這扇窗口走進八閩大地,進而感受繽紛多彩、魅力無限的中國。(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