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找記憶的,很多細節打造得很有感覺,最大的區別是以前的老茶館沒有這麼多年輕人。整體給人一種鬆弛感,很舒適,留得住人。」家住江西南昌老城區的七旬老人熊榮華聽說附近的民德路開了一家老式茶館,便迫不及待地前來體驗。
一條民德路,半部南昌史。作為南昌市第一條城市水泥路,民德路見證了這座城市近百年來的發展變遷,也濃縮了當地民眾的市井生活。
20世紀70年代的南昌市政府大院禮堂,經過昇級改造變身復古茶館。門楣上懸掛的深色木匾上寫著「民德路茶館」,店外一側陳列著一個巨型的老式竹編外殼暖水瓶,吸引不少遊客打卡拍照。
步入茶館,收銀員身後粉筆手寫的商品單價十分親民。喝茶聊天的老街坊,打牌下棋的中年人,打卡拍照的年輕人,跟著大人前來的小朋友,覆蓋全齡段的鬆弛感在此拉滿。
據該茶館運營團隊成員朱童介紹,今年7月中旬試營業後,剛開始以中老年人居多,在社交網絡平台傳播後,年輕人也慢慢多起來。「試營業的第一個星期,年輕人的佔比不超過1%,現在已經接近20%。他們也想知道父輩、祖輩當年的生活場景,也想感受一些傳統的東西。」
老式八仙桌、手工竹椅、老牌吊扇……復古的贛派裝飾風格讓人耳目一新,牆上各種江西相關的詩詞標語映入眼簾,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的茶香。贛劇、請茶歌、二胡、變臉等不定期的演出,也為茶館增添了濃濃的文化味。

「95後」陳美麗也開了一家茶室,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視頻後跟朋友過來「打卡」。「現場的氛圍確實不錯,比較適合約好友坐下來聊聊天。我的茶室商務氣息比較濃,這邊節奏比較慢。」
「一杯清茶,幾碟茶點,還有當地特色菜品小吃,最低十幾元就可以坐上一天。」朱童告訴記者,茶館主打輕服務模式,續水、取餐等均需自助,意在通過縮減人力成本降低消費門檻。
「我們並不希望大家給我們貼上『網紅打卡點』這種標籤。如果說重服務,價格上去的話就會限制我們一些老街坊的熱情,我們更多地想還原這種煙火市井氣。」朱童補充道。
初秋時節,天氣漸涼。不少市民及遊客陸續走進老茶館,泡上一杯蓋碗茶,在茶香氣與市井聲中,感受獨特的慢與暖。(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