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畔千年技 驚險奇絕「真功夫」

木偶頭頂的碗滴溜溜飛轉,操控它的藝人則手腳並用,還敲打著鑼鼓。這令人驚嘆的一幕,正上演於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的吳橋雜技大世界內。「上刀山」、舉中幡、古彩戲法……從三尺獨台到百人劇院,這裡每位藝人都是「江湖」一景,身懷絕技,處處皆戲。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語,道盡了大運河畔這座小城與雜技的深厚淵源。近日,歷經38年的期盼,吳橋終於迎來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簡稱「吳橋雜技節」)主體活動首次「回家」舉辦。
「雜技的根,在吳橋的泥土裡,也在運河的水波中。」吳橋雜技代表性傳承人、于氏雜技世家第18代傳人於金生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回憶起幼年學藝時光,這位「雜技大王」笑道:「(我)在地上還站不穩的年齡,卻已經能在爺爺手上立住。」
吳橋雜技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蚩尤戲」和漢代「角抵戲」。不同於今日的糧棉大縣,歷史上這裡易澇多鹽鹼,百姓多賣藝謀生。而在大運河的槳聲燈影裡,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沿河「走碼頭」的吳橋人也將這門植根鄉土的「真功夫」傳遍大江南北。2006年,吳橋雜技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月27日,在吳橋雜技大世界內,中外遊客被飛叉表演吸引。 中新社

72歲的於金生見證了吳橋雜技從市井雜耍到國際藝術的蛻變。「『驚、險、奇、絕”是吳橋雜技的精髓,每一個動作都是十年磨一劍的真功夫。」他舉例說,傳統節目《晃板》中,演員在搖擺的板上疊羅漢、翻跟頭,看似輕盈,實則需要多年功底,「功夫沒訣竅,全靠汗水泡」。
相較於西方馬戲擅長塑造華麗場面和使用道具,於金生認為,傳統吳橋雜技側重對身體的極緻開發:「空中飛人」演員在十幾米高空進行拋接翻轉,台下觀眾屏息凝神,直到演員落地才敢鼓掌叫好;柔術表演者以身體為筆,勾勒出「以柔克剛」的哲學意境;「頂技」藝人用額頭撐起木桌,暗合「天人合一」的平衡之道。
吳橋雜技藝術家的足跡,早在百年前便走向世界。被譽為「世界現代馬戲之父」的孫福有,曾帶領馬戲團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迴演出,使吳橋雜技成為無需翻譯的「語言」。此外,還有趙鳳岐、史德俊等一批享譽海外的雜技藝人,讓吳橋雜技名揚世界。
來自坦桑尼亞的豐迪現師從於金生。「我從7歲開始學習雜技,因為喜歡所以來到中國深造。」豐迪說,他在坦桑尼亞的老師也是於金生的學生。這種跨越國界的師承,也延續著吳橋雜技的國際血脈。
在於金生看來,雜技傳承是「扶上馬,送一程」。老藝人傾囊相授,助年輕人少走彎路;年輕一代在此基礎上融合潮流元素,不斷推出雜技劇等新表演形式,讓千年技藝煥發新生。
正是這份開放與傳承,讓吳橋雜技不僅扎根鄉土,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吳橋雜技節現已成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巴黎「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齊名的世界雜技三大賽場之一。自1987年舉辦以來,已累計邀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名中外嘉賓和雜技藝術家相聚河北。
大運河畔,彷彿仍迴響著祖輩傳下的那首歌謠:「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遊。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兩岸度春秋。」(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