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上,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女服飾」為核心的「惠女繁花勝似錦」壓軸亮相閉幕大秀。同時,惠安縣榮膺「中國非遺時尚創新大獎」,成為全國首個、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份。這一國家級的認可,標誌著惠安女服飾不再只是地域文化的符號,而是中國非遺創新圖景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從防風勞作的實用工裝,到驚艷四方的文化符號,惠安女服飾以其「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的獨特視覺記憶,銘刻著一代代惠安女的堅韌與辛勞。近年來,惠安持續深化「惠女+」模式,以非遺為魂、時尚為媒、產業為體、文旅為用,推動惠安女服飾文化跨越時空,融入現代生活,演繹出一個關於傳承與創新的生動故事。
T台上走秀。.jpg)
根脈與守望 非遺傳承的「活態」密碼
9月14日晚的北京798·751園區,惠安女服飾踏上時尚潮頭。主題為「惠女繁花勝似錦」的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閉幕大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女服飾為靈感來源,結合科技與先鋒手法,完成了一次對傳統文化的轉化與創新。
在沉浸式光影中,模特們緩步而來。黃斗笠、花頭巾、短上衣、寬筒褲、銀腰帶……這一刻,這些蘊含著地方記憶與情感的傳統服飾元素與現代剪裁和創新面料交相輝映,傳統非遺與當代設計攜手走進了大眾生活。
今年初以來,「惠女繁花勝似錦」惠安女服飾快閃活動及T台秀在各地相繼亮相,台前幕後總會看到曾茹婷忙碌的身影。「過去總覺得是孤軍奮戰,現在有了一群人同行。」10餘年來,這名「90後」青年始終是傳承、創新惠安女服飾的「排頭兵」。聊起這些年感受到的變化,她的語氣變得動情。
來到崇武古城腳下的惠女海韻休閒街區,曾茹婷與母親劉烏巧共同開設的「如約巧遇」惠安女服飾生活美學館就在入口處。店舖裡掛著各式各樣的惠安女服飾:傳統的、現代的、樸素的、明艷的……
「在我母親那個時代,布料顏色相對單調。到我結婚時,我們的傳統服飾變得鮮艷許多。現在就更百花齊放了。」店舖一隅,4具假人模特身著不同時期的惠安女服飾,劉烏巧借此向記者介紹了惠安女服飾的演變。
「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惠安女服飾都是惠安女自己買布縫製,製衣繡花的手藝以母女相傳為主。」正像劉巧烏傳承了母親的手藝一般,曾茹婷也從她手上接過了「接力棒」,母女倆先後入選縣級和鎮級惠安女服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30多年前,當海員的丈夫外出,懷孕中的劉巧烏為撐起家庭開起布莊。「為了讓布料更豐富,我很早就去浙江那邊進貨。」劉巧烏驕傲地說,乖巧懂事的女兒在布莊長大,從小就能熟稔地向顧客介紹布料,「大學時,她還參加了一個全國大賽,去北京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惠安女服飾」。
「布莊的生意一向很好,就是光顧的客人都是清一色的媽媽、阿姨輩。」曾茹婷接過了話茬。就讀高中時,惠安女服飾成了年輕人眼中的「老古董」。她在徵文比賽中曾寫下《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惠女服飾》,並因此獲獎。由此,她開始思考:「如何讓惠安女服飾這朵浪花趕上時代的浪潮?」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萬名惠安女肩挑手扛築起惠女水庫,我的奶奶正是建設者之一。在艱苦的勞動中,她們為了遮風擋雨,戴上了頭巾與斗笠。」她告訴記者,正是在那時,「黃斗笠、花頭巾、短上衣、寬筒褲」這一惠安女服飾的標誌性組合才逐漸形成。
幾十年間,家族中一代代女性既是惠安女服飾演變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2018年,曾茹婷回到崇武鎮工作,幫著家裡把布莊一步步做大,並逐步開起旅拍店、生活美學館。如何讓惠安女服飾擁有更多受眾?她和母親做了一樣的選擇,從服飾面料入手。她走訪全國各大面料市場,將現下流行的絲綢、錦緞等材質引入惠安女服飾,部分替代傳統厚重的手染布料,讓衣服更輕便、時髦。
「惠安女的方形頭巾有防曬擋風、修飾臉形的作用,現在年輕人怕妝花,喜歡把臉露出來。」於是,她重新剪裁,精心改良出更易佩戴、造型多變的三角巾。獨特的印花和系法,恰好貼合時下流行的田園復古風潮,受到不少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今年畢業季,她將惠安女服飾的經典紋樣設計在學士服上,深受畢業生歡迎,甚至遠銷法國。
「我們店舖裡還特別設置了一個研學區域,小朋友節假日可以在這裡學到惠女手工繡品的製作。」曾茹婷介紹說,她與母親還堅持推動非遺進校園,在各類學校開展惠安女服飾主題講座和工作坊,積極引導各類人群近距離接觸、學習並愛上這項傳統非遺。
「傳承很重要,創新和發展更重要。只有這樣,傳統非遺才能一直『活』下去。」惠安縣旅遊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林秀蓮表示。
「惠安女服飾承載著惠安女性勤勞、堅韌、質樸的品格。」惠安縣委書記莊稼祥表示,「此次與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合作,是惠女文化『走出去』的關鍵一步。」
近年來,通過「高端平台+文化符號+產業聯動」的模式,惠安文旅正以「惠女+」推動文體旅商深度融合。「對創新、轉化惠安女服飾做法,長期不乏批評反對的聲音,但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閉幕大秀後眾多的肯定與支持,特別是成為全國首個、全省唯一獲得『中國非遺時尚創新大獎』的縣份,讓我們愈發堅定了信念。」林秀蓮說。
。.jpg)
破圈與生長 文創產業的「蝶變」之道
今年9月,在參加「惠女繁花·廣海杯」女排四強精英賽的間隙,女排姑娘們漫步在崇武古城青石板鋪就的街巷中,肩頭的惠女包飾吸引路人的目光。
包上的金屬掛件,復刻了惠安女服飾標誌性的綴仔造型,金屬質感透著精緻,下面垂著的三色毛絨球隨風輕旋,彷彿把崇武的海風都裝在了上面。來自泉州新漢特箱包輕工有限公司的這款設計,正悄然完成一場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的對話。
「空談精神或文化理念,往往難以使人形成具體印象,更難以引發共鳴。」林秀蓮直言不諱。在她看來,惠女精神的弘揚必須通過具體可感的載體才能有效傳達——無論是實體物件、場景構建還是互動空間,文化都需要具象的呈現方式。
這一觀點與新漢特的實踐不謀而合。作為地道的惠安女,新漢特副總經理李麗玲與總助王小青敏銳地發現:惠安女服飾日漸流行,然而配飾市場卻存在空白。為此,新漢特主動擔當起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設計開發「繁花勝似錦」惠安女服飾系列配套包飾。
「我們通過實地調研、與非遺傳承人座談,系統梳理惠安女服飾發展脈絡與核心文化元素,組織4國設計師共同開發設計惠安女包飾,並進行了二次改良。」李麗玲說。

「像女排姑娘背的這款雙肩包,保留了惠安女服飾原紋樣中象徵海洋活力的曲線韻律,又用更細膩的針腳勾勒出層次,讓傳統圖案在織物上煥發輕盈質感,既帶著惠安女服飾的辨識度,又契合日常搭配的時尚需求。」王小青拿出「繁花勝似錦」組合一的黑色雙肩包向記者展示。
目前,「繁花勝似錦」惠女包已設計12組產品,涵蓋雙肩包、托特包、斜挎包、手提包等多種款式,正式推向市場後反應熱烈。
在林秀蓮看來:「如果一種文化傳承無法為其踐行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那麼傳承的意願與動力便難以維繫。經濟效益不僅是文化存續的支撐,更是其煥發活力的重要條件。」
這一認知正在惠安轉化為系統性的「惠女+」IP產業化實踐。從綴仔、冰箱貼、帆布包等文創產品,到融合惠女元素的石雕、校服、箱包產業,惠安正以非遺為魂、產業為體,推動傳統文化符號價值向經濟動能轉化。
作為惠女服飾的「靈魂」,綴仔承載著世代惠安女的審美與期盼——太陽花象徵向陽而生,蝴蝶寓意自由美麗,紅磚紋樣則寄托著家宅安康的祈願。這些承載著世代惠安女審美與期盼的元素,被新漢特打造成了既能當包飾又能做胸針的包飾掛件。
綴仔、黃斗笠、花頭巾,各類惠女服飾的元素,被提取並重新設計,變成包飾、掛件、冰箱貼等產品。「形變神不變,核心還是惠女服飾的內核與元素。」
非遺創造性轉化的路徑正在不斷拓寬。曾茹婷以「LABUBU」潮流玩具為靈感,利用惠女服飾的邊角料剪裁拼接,用微型綴仔固定,製作出一系列融合閩南刺繡與撞色紋樣的「娃衣」,一經推出便引發關注。她還在深圳一家大酒店大堂打造惠女美學空間,將惠安女堅韌、樂觀精神的圖騰,用影像、文本和裝置,靜靜講述著從漁村到世界的故事。
年輕一代正成為非遺轉化的生力軍。以現代視角重塑傳統元素,讓源自漁村的惠安女服飾走出閩南、走向世界的遠不止曾茹婷一人。碩士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的「95後」惠女李開白,辭去工作回到家鄉小岝鎮,創立惠女服飾體驗館,投身於惠安女服飾的設計、生產與推廣事業;「80後」惠女曾梅霞在政策鼓勵扶持下,在崇武大岝村辦起客棧,開起惠女風情園,拉起惠女模特隊,年接待遊客10多萬人……
「惠安女不僅勤勞堅韌,也懂審美、愛生活,就像萬花筒,輕輕一轉就能綻放新的繁花。」曾茹婷所言,或許正是當下惠女服飾文化發展的生動註腳。從服飾到配飾,從傳統到潮流,惠女文化正以一種更輕盈、更日常的方式,裝點著現代生活。

賦能與遠見 文旅融合的「共榮」畫卷
「我們希望最終能將惠安女服飾提煉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形成品牌。」林秀蓮告訴記者,惠安當前正以秀場為載體,打造街區創造場景,讓這一文化印記更加可感可知,把惠安女的故事真正講述進各地遊客的心間。
記者驅車來到崇武古城,一條全新的惠女海韻休閒街區映入眼簾。走進一家名為「妝藝捷拍」的商舖,只見店內五顏六色的惠女服飾琳琅滿目,有上百件,涵蓋頭巾、貼背、筒褲等多種品類。
看到顧客上門,女店主張梅芳快速迎了過來,熱情地介紹起來:「我們店今年『五一』節期間入駐街區,主營惠女服飾的出租業務,同時與在地攝影師、化妝師合作,隨叫隨到,為遊客提供服務。」
張梅芳是土生土長的崇武人,從小耳濡目染,癡迷於本地的惠女服飾。如今,趁著惠女海韻休閒街區的建成,她選擇在古城開店,從事惠女服飾相關業態。「慢慢培育市場,先站穩腳跟再把規模做大。今年國慶節,每天進店遊客有二三十人次。」張梅芳說,店裡的惠女服飾布料都是由她選購,然後交給79歲的婆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每兩天完成3件,可以應付得過來。

近年來,惠安縣構建「非遺×城市×時尚」三維聯動機制,實施「惠女風情推介年」戰略,建設惠女海韻休閒街區,營造首個惠安女主題城市會客廳,打造「海韻惠女」新媒體賬號,強化「惠女繁花勝似錦」品牌。
今年5月1日,惠女海韻休閒街區正式開街,以「惠女風情」與「濱海韻味」為核心,系統整合當地非遺、民俗與海洋文化資源,打造城市文旅新地標,賦予文化體驗、休閒消費、旅遊打卡等功能,用於吸引更多遊客,激活夜間經濟,帶動就業創收,惠及當地群眾。
「我們通過公開招租和規範管理,招攬優質商戶進駐,確保街區業態品質與項目可持續運營。」張群是惠女海韻休閒街區參建方惠安城建集團工作人員,「目前,主要採取純租賃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利用28家店舖、45輛餐車對外招租。」
與「妝藝捷拍」僅3坎店面之隔,曾梅霞經營的「海之女」鋪子面積更大,出租和售賣的惠女服飾款式也更豐富一些。「斗笠、上衣、腰帶、褲子、綴仔……惠女服飾的品類相對固定,以這些為基礎,從業者可以設計開發不同的款式,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多樣需求。」
距離這裡幾公里的惠女風情園,有著另一番韻味。惠女民俗館、360度海景眺望台、觀海親水棧道……園內各個點位上,隨處可見遠道而來的遊客。
惠女風情園位於崇武半島東北沿海突出部的大岝村,是惠安女發源地和聚居地之一。這裡原先是一片廢棄的礦山,經過曾梅霞夫妻倆10多年的改造,成為如今的「國家2A級景區」「中國鄉村旅遊模範點」「海外惠女文化交流基地」。
曾梅霞是位「80後」,從隔壁村嫁到大岝村,受裁縫師母親的影響,從小喜愛惠女文化,經常自己動手繪畫、設計服裝,她與從事建築行業的丈夫商議後選擇在家門口創業。
「這裡的樹木都是我們一棵棵種下的,現在成了一片小樹林,當年的小山包不再光禿禿了,腳下踩的這條青石板路也是我們親手鋪就的。」曾梅霞介紹說,惠女風情園佔地166畝,配套有停車場、餐廳、民宿等設施。
作為惠女文化體驗基地、影視題材拍攝基地、繪畫寫生創作基地,惠女風情園已經成為一處遊客聚集地,每年接待遊客20萬多人次。「惠女文化和服飾需要靠大家共同保護、傳承、創新,讓更多人從中受益。」曾梅霞以大岝村女性村民為主體,打造了一支百餘人的惠女模特隊,「以按場次計時的方式,向她們支付勞動報酬,帶動村民增收」。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惠安縣累計接待遊客581.6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5%、12.4%。(東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