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80 自2019年啟動考古發掘,沉睡千年的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重見天日、驚豔考古界。這是中國首個科學系統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並存的冶煉遺址,也成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個世遺點之一。 不長莊稼的地底下藏著千年冶鐵遺址 雨中的安溪尚卿鄉,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被群山環抱、霧氣籠罩。 安溪冶鐵古已有之,北宋官方于安溪青陽設置專職鐵場。《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宋代泉州最主要的鐵產地是安溪青陽鐵場、永春倚洋鐵場、德化赤水鐵場,青陽鐵場在稅務上具有獨立于安溪縣的獨特地位。在《宋史》卷八九《地理志》裡,安溪青陽冶鐵亦被提及。 故紙堆裡頻頻亮相的青陽鐵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卻是個謎。 2019年,謎底揭曉了。 這一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諮詢報告明確提到,找出冶鐵遺址對支撐申遺價值主題的重要性。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們“大海裡撈針”尋找冶鐵遺址,在泉港、洛江、安溪等地留下了足跡。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說,那段時間,省市縣組成的考古調查大部隊來到安溪,輾轉于尚卿、長卿、湖頭等多個鄉鎮、村莊,在青洋村永安堂前聽見一名當地老者說,兒時曾見過對面山坳裡的鐵渣,聽說古時候那是冶鐵的地方。 調查隊很快循跡而至,發現山中有處開闊處沒有莊稼,雜草叢生。村民們說,這裡的土層很薄,鏟子挖下去硬邦邦的。附近百米處即有鐵礦,當地採礦活動一直持續到當代。“我們在這裡發現裸露地表的別樣的鐵渣,立刻把拍照轉給北大考古專家,專家判斷這是冶煉爐出渣口的排出物,這裡應該有冶煉活動存在。” ▲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介紹遺址考古發掘情況 2019年10月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安溪縣博物館,對下草埔冶鐵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對周邊古礦洞、古道、冶鐵遺址、墓葬、余氏祖厝遺址等遺存持續展開調查。 在2019至2021年的三期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揭露出包含鍛造操作間、生活居址在內的3處房址,包含冶煉爐、鍛爐的6處冶煉遺跡,還發現生產產品包含鋼料。 現場發現的金屬器分為鐵製品和銅製品,有鐵釘、鐵片、鐵塊等加工產品;出土陶瓷器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多為日用生活器具;冶煉遺物包括爐渣、礦石、燒土、爐襯,以爐渣數量最豐富;出土的蓮瓣紋瓦當、大量筒瓦及其他建築構件表明,此處建築等級較高,可能為官署建築。 泉州冶鐵業融入宋元世界海洋文明 易曙峰介紹,以安溪青陽下草埔為代表的冶鐵作坊,與晉江下游的冶煉及鑄造作坊,共同構成宋元泉州完整的冶鐵產業鏈。鐵產品由古道、內河航運輸出,從泉州港出發入海,“遠泛蕃國”,泉州冶鐵經濟與文化,融入了宋元時期的世界海洋文明。 ▲遺址出土的鐵渣 遺址存在獨特的板結層現象,每當冶煉垃圾堆積到一定高度,工匠會以“板結層”方式進行平整處理,沿山坡往上一個層級重新修建冶鐵爐。板結層就地處理冶煉垃圾的技術,在國際上是首次發現。 考古的意義,不僅在於發現古老遺址,還在於將安溪“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的前世今生串聯起來。從宋元時期的古老冶鐵場、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鐵產品,到現在行銷海外的藤鐵製品,安溪延續千年的對外貿易模式、鐵產業不斷推陳出新。 考古的意義不但在於重現輝煌的過去,更在於文化和理念的潛移默化,為安溪當代鐵藝產業提供源動力。遺址附近,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展示館講述著千年冶鐵史,成為安溪滕鐵工藝作坊尋找創意靈感的地方,也總有人翻山越嶺前來參觀,感受這裡曾有的繁忙;中學老師們更把課堂拉到考古現場,希望孩子們近距離觀察考古隊員的工作,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原本為考古隊開車的當地駕駛員余莊林,不斷學習文物保護與考古知識,已成為遺址文物保護員;一群曾經參與考古的民工,成了這一處遺產的志願講解員…… 作者 蔡紫旻/文 吳嘉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