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550
在泉州民間傳統文化裡面,獅子是吉祥的瑞獸,依託其形態打造而成的厭(音同“壓”字)勝物,也常被賦予安居和鎮宅的寓意。在泉港後龍鎮虎石村中,老街古巷的交界處或是紅磚古宅的厝頂,就有不少獅形的厭勝物,它們大多由紅磚打造製成,姿態各有不同,現今也成為村裡一道別致的景觀。
“厭勝物又被稱為符鎮物、辟邪物、禳鎮物,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產物,具有避邪祈吉之意。在泉港的不少老建築中都可以看到。”對民俗文化頗有研究的虎石村老年人協會理事黃建華介紹,村子裡常見的厭勝物,大多是獅子造型,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風獅爺”,其既是一種鎮宅的利器,隱含著沿海居民對於風平浪靜生活的訴求,也有蔭庇、賜福等美好寓意。同時,這種獅形的厭勝物,也被當地人當成一種辨別風向的器具,尤其是置於屋頂上的風獅爺,每逢大風吹進獅嘴中,便會在獅肚中游竄,由此形成獨特的哨音,不同方向的風“吹”出的哨音也有所不同,如此一來,當地人只需坐於屋中,便可聽哨辨風。
自明清以來,虎石村一直是製作紅磚的要地,村民們大多是制磚好手,在打造房屋時,從牆磚、瓦當、瓦筒到護宅的厭勝物,亦融入傳統的紅磚工藝。據瞭解,當地的紅磚所採用的原料取自本地特殊的稻田泥土來製成磚坯再裝窯焙燒,不僅質地較為堅韌,且呈現出漂亮的暗紅,猶如胭脂一般。如此一來,有別於常見的以石頭、灰塑、陶瓷打造的厭勝物,當地製作的厭勝物在外觀顏色上更為醒目,尤其被安置在屋頂之上,日光一照,甚是搶眼。
如今,隱匿在虎石村中舊巷裡的黃氏舊宅,因年久失修,屋面厝頂已有些破敗,但仍吸引了不少古建築愛好者趕來“打卡”。原來,大家都是為一睹置於厝頂上的一座別致的紅磚獅形厭勝物,其嘴巴張開,但牙齒緊咬,獅鼻揚起,前面的雙腳蹬地,後面的雙腳則微微彎曲,好像為一躍沖天而蓄力。同樣吸引訪客們目光的,還有保存在虎石村閩南紅磚文化展示館展廳中的一款獅形厭勝物——吼獅。不同于常見傳統的風獅爺造型,吼獅的面部表情顯得誇張一些,獅口大張,遠觀像是正在對天大吼,甚是威武。為何這一獅形厭勝物的表情如此特別?當地的老人家回憶,這與一段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村裡有調皮的孩子,常會爬到風獅爺身上玩耍,有一次甚至尿在了風獅爺的頭上,風獅爺一怒之下,一甩頭這孩子就從獅身上滾落下來,並磕掉兩顆牙。家長得知後,趕緊帶著孩子取了些鹽巴和稻米,來到風獅爺跟前,由孩子本人將舊牙、鹽米一併放在風獅爺的嘴裡,行跪拜大禮祈求原諒,同時口吟俗語:“一粒鹽、一粒米,和您虎獅乞牙齒。”風獅爺因被其誠心所感動,便將獅子般堅硬的新牙賜予這孩子。傳說代代相傳至今,人們便將能賜予孩童健康牙齒的風獅爺打造成吼獅的樣子,並安放在屋頂上,並由此衍生出一個獨特的習俗——生活在虎石村的孩童,每當乳牙脫落,便會被家長帶到吼獅前,立正站好後,輕輕將乳牙拋進吼獅的嘴中,祈願能獲得一口健康的牙齒,家長則求吼獅庇佑孩子茁壯成長。
來到虎石村的村民會展廳中,還可看到兩座造型獨特的紅磚獅形厭勝物,一座為渾厚莊重的風獅爺,端坐在刻有“永保平安”等字的梯形柱體上,寓意家宅平安;一座則是“武將騎獅像”,也為民間俗稱的“瓦將軍”造型。黃建華介紹,借由將軍與獅子的組合,不僅造型更為霸氣,同時隱意“法力疊加”,讓古厝能獲得更多的庇護。
風獅爺端坐在刻有“永保平安”等字的梯形柱體上,寓意家宅平安。
在虎石村的古厝屋頂之上,不但有厭勝物被製成了風獅爺的造型,在屋脊的脊飾上,也有獅子的裝飾物。位於村中的古大厝陶成樓,其飛翹的燕尾脊尾端,有一個獅頭形狀的灰塑裝飾物,很是威嚴。在黃建華看來,在脊飾上雕上獅頭,有趨吉避凶、幫助鎮宅的意義。陶成樓一側的屋簷下,還可以尋得兩個雕刻精美的魚尾獅排水口,每逢雨水來襲,水流便會順著房檐落入魚尾獅的腹中,隨後從魚尾獅的嘴裡慢慢吐出,讓沉悶的古厝染上了一抹靈動的生氣。
在虎石村閩南紅磚文化展示館裡,訪客們還能見到一款帶有獅形人面圖樣的紅磚垂珠。其作為古代傳統建築垂花門的一個部件,通常會被雕上如蓮瓣、串珠、花萼雲或石榴頭等圖樣,但在這裡展出的垂珠圖樣卻是獅形人面的樣式。對此,黃建華介紹,這是因為這款垂珠是過去留居泉州的錫蘭王子後裔建造大厝時來虎石紅磚作坊特別定制的,圖樣較為罕見,當地的工匠便將樣品悉心保留至今。
另外,在虎石村的古街舊巷中,也有不少與獅子有關的物件,如在村口的道路交叉處,能在高地處找到一尊傲氣的風獅爺。有別于立於屋頂之上的風獅爺有著誇張的表情,它顯得更為沉穩,獅頭微微揚起,目視前方,猶如鎮守在村口的守護者,擔負著鎮風止煞的任務。除此之外,據當地的村民介紹,在一些古井、街巷對風處,過去也常會被安放一尊風獅爺。當地人常將風獅爺稱為“虎獅仔”,閩南語發音近似“厚塞啊”,聽上去像是普通話的“好事啊”,因此這些風獅爺不僅有祈求風調雨順的寓意,還有祈福納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