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577
惠安石雕在世界石雕界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有著輝煌的成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清初,匠師李周以“轉頭獅”開一代新風,創造性地雕刻獅子形象,突破固有的北獅形象局限,形成“南派”石獅風格。這次革新,為惠安石雕奠定視野宏闊大氣、細節一絲不苟、技藝精益求精的發展之路。
惠安素有“世界石雕之都”“中國雕刻之鄉”的美譽,石雕歷史源遠流長,它源于中原漢文化,又融匯外來文化與技藝精華,與建築藝術交相輝映,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相傳,惠安雕藝來源於“青山王”張悃(三國時代東吳將領),他率兵駐紮青山(今惠安縣山霞鎮內),其部下帶來中原石雕技藝並傳授給當地人,後來隨著石雕匠人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雕藝水準不斷提高。唐末威武軍節度使王潮墓前的石像生、宋代洛陽橋遺存的柱頭獅等,都是惠安石雕早期的傑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欽全介紹“轉頭獅”的藝術價值。
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泉州市古建築公司董事長蔣欽全介紹,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惠安技藝向外傳播的時期。同時,在這一時期內還出現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宗師級人物——李周,他的出現對惠安石雕的發展影響至深。
李周出生於清康熙年間,因身材矮小,時人稱他為“甕仔周”。他資質聰穎,尤喜繪畫,打小便跟隨石雕師傅學手藝。早年,惠安石匠雕石獅都是以正面端坐、威嚴注視前方的北獅樣式為範本。有一次,李周的師傅在雕一隻石獅時,不慎將獅子耳朵敲掉一隻,眼看難以補救,痛惜無比。李周仔細審視了一番,果斷把獅子頭改雕為斜項昂首狀,使一尊活潑可愛的“轉頭獅”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轉頭獅”展現出親切、熱情的感覺,具有“笑容迎賓”、鎮邪鎮風水的平安寓意,它的出現震驚世人,也為石雕開闢了新的視野。在李周的引領下,惠安匠師各展神通、翻新種類,賦予了石獅子各出心裁的樣式與神韻,惠安“南獅”由此走上歷史舞臺,與傳統北獅雙峰並峙,各領風騷。蔣欽全表示,正是由於李周的果斷創新,才使惠安石雕工藝風格和用材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後,惠安石雕的技藝日新月異,品類層出不窮,成了世界石雕界的“領頭羊”。
“有時候一些靈感轉瞬即逝,而偉大的人往往就是善於捕捉這樣的瞬間靈感,讓靈感變成創意,把創意落地成現實。李周的這個故事對於我們惠安石匠來說,啟發極大,影響至深。我在惠安崇武五峰村老家的宅子與‘李周故居’僅隔一條小路,從小聽他的故事長大,可以說惠安匠師對李周都懷有崇高敬意。”蔣欽全認為,要讓創意落地就必須要有勇往直前的責任,李周在發明“轉頭獅”後堅持不懈地改良石雕,其現存的傳世佳作有:福州“南郡會館”的一對龍柱(1966年移至鼓山法雨堂);福州“興化會館”的一對石獅(後移于福州西湖開化寺);福州鼓山湧泉寺門口的一對石獅;福州萬壽橋欄柱上的18只“拳頭獅”;廈門海滄白礁保生大帝廟前矗立的一對龍柱等。不僅如此,他還獨創“針黑白”石雕技藝,成就了今天的影雕。
在西湖公園刺桐閣前,蔣欽全介紹他設計雕刻的石獅子。
“沒有辛苦的付出和堅定不移的投入,再好的創意也只是一次機遇而已。惠安石雕這麼多年正是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精進的技藝,才立於雕藝的潮頭之上。這是一種‘李周精神’,也是一種‘轉頭獅’精神,我們惠安石雕隨時做好了吼聲驚世的準備。”蔣欽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