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安市曲江新區大唐不夜城開元廣場西側的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是大陸唯一經文物部門批准的柴窯專題博物館,也是一家以唐宋青瓷技藝對比展覽和研究為主題的瓷器博物館。
柴窯博物館是一所研究型博物館,這裡與其他博物館不同在於,在展示柴窯實物優點的同時,同樣也配有大量古籍原著和歷史地理、金石碑刻、史實縣志,加上現代多學科的科技檢測驗證,互為質疑,互為佐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鑒定唯一,一步步揭開五大名窯之首——柴窯的神秘面紗。
關於柴窯,網絡上大多數內容並不準確,例如「景德鎮柴窯,鄭州柴窯,越窯柴窯」等。百度百科中解釋的五大官窯是: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然而古代常說的五大名窯一直是「柴、汝、官、哥、定」,因為柴窯是一個「千年之謎」,所以就被暫去柴窯,以鈞窯代之。毫無疑問,當前需要為柴窯正名迫在眉睫。
柴窯瓷器,是五代後周皇帝柴榮統治時期定制燒造的天青釉瓷器。「柴」字,除了是指用「木柴」燒窯以外,更主要是取自於後周柴世宗「柴榮」的皇家姓氏,柴窯是歷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御窯。由於她「諸窯之冠」的特長,被古人尊稱為中國「瓷皇」,最能代表中國創造,中國符號,中國驕傲。
柴窯瓷器被史料中用「四如」來形容:「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能燒出精美絕倫瓷器的頂級窯場柴窯,也在歷史上僅燒製短短數年就曇花一現不見蹤跡,成為中國古陶瓷千年之謎,是中國古陶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柴窯瓷器的「四如」正是其最具價值的四個特點:
青如天——柴窯瓷器看上去像一片朗朗的青天,青白中帶藍無開片。明朝萬曆年間《五雜俎》的記載中,對柴窯的描述為「雨過青天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周傑倫《青花瓷》歌詞中「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便是來源於此。
明如鏡——柴窯瓷的釉質釉水必須有「滋潤細媚」的質感,光潔明亮純淨,真的像古代銅鏡一樣可以反光照人,才有古人讚美的「明如鏡」之比喻。
薄如紙——厚度與古代的「粗麻沉澱紙」同樣厚薄,最薄的地方不到0.5毫米,達到「玲瓏瓷」的效果。如此輕薄的厚度,形成了柴窯瓷器獨特的透光性,用手電照射瓷片背面,瓷片正面就會出現一輪「太陽」,四周是一片青天,晶瑩剔透,將手電從碗底移動到碗上邊的過程,就像日出冉冉升起一樣壯觀美麗,登峰造極。
聲如磬——柴窯燒製窯溫在1280—1330℃間,其創燒出的「廣口薄壁盞」,釉面明亮不開片,輕輕敲擊聲音如同古代樂器「磬」一般,清脆悅耳悠長,似佛塔上的風鈴。
柴窯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學者參觀和交流,聯合諸多專家學者為共同從事瓷器的收集、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而努力。
近年來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已經召開多次中國柴窯學術研討會議,並不定期舉辦各項專題性展覽。未來,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將繼續保護好、研究好、展示好、傳承好精品的柴窯文化,讓更多人認識柴窯,真正領略「中國瓷皇」博大精深無與倫比的美輪美奐。
寶成鐵路 開天闢地的築路工程史
【記者蔡叔涓報導】大陸陝西省寶雞市有一條「寶成鐵路」,它興築建造之艱辛困難,堪比我們的橫貫公路。「寶成鐵路」位於陝西省、甘肅省和四川省境內,北起陝西省寶雞市,向南穿越秦嶺到達四川省成都市,全長668.198km,這是大陸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寶成鐵路不僅僅是大陸修建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它也是連接大陸西南和西北的重要交通幹線,於1952年開始修建,經過四年的艱苦奮鬥,於1956年通車,1958年1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
興建當時沒有現在的機械設備,全長六百多公里的線路幾乎都是鐵路工人手刨肩扛修建而成。懸崖絕壁工人腰掛肩扛的器材一件件拖拽上去,有時一天的工作量能超過一周的計畫工作量。
鐵路全長668公里,它的建成結束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歷史,為發展西南地區經濟創造了重要條件,也被譽為破解「蜀道之難」的里程碑。
寶成鐵路工程艱巨,全線共完成主要工程量有隧道304座;橋樑1001座,從開工到交付運營間先後發生嚴重的滑坡58處,崩坍272處,整治工程量及難度都相當大。
寶成鐵路山高路險,為解決楊家灣至秦嶺區間直線水準短、高度差大的修築困難,線路經楊家灣站後,以3個馬蹄形和一個「∞」形螺旋展線,迂迴盤旋穿越秦嶺山脊,克服了817米的地勢高差,最大坡度達33‰,該段線路87.3%為隧道,洞口與橋涵緊接,線路重疊三層,實現了前無古人的壯舉,為世界罕見。
尤其是靈官峽這段寶成鐵路線,因1981年發洪水被破壞,後改道,這裏就建成了寶成鐵路紀念館。
在寶成鐵路建設、運營的艱苦歲月裏,一代代寶成鐵路人以對鐵路的深厚情感,用「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確保了中國大陸西北與西南「大動脈」的安全暢通,形成了「不怕苦、不服輸、不含糊」的寶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