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8,253
泉州是著名僑鄉,羅溪鎮是洛江區華僑較多的鄉鎮,尤其是翁山村,海外華僑人數眾多。翁山村先輩們在晚清及民國時期為了生計,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從篳路藍縷到事業有成,既有艱辛,亦有收穫,賴佳謀、賴英才、賴波水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翁山村愛國華僑雖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但他們心系故土,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事業,熱心資助家鄉教育事業及公益事業,其精神可頌可敬。
從清末到20世紀初葉,地處泉州偏遠山區的羅溪鎮翁山村曾出現“下南洋”熱潮,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相攜出走南洋謀生。翁山村民賴贊堂的弟弟賴佳謀,便是在清末民初時期因家境貧困,想要出人頭地而“過番”前往印尼打拼的。佳謀自幼聰穎,到印尼後又勤奮好學,在當雜工時每天起早摸黑、不知疲倦地工作。不久,他就在印尼第三大島嶼蘇拉威西島的望嘉錫,經營起咖啡館以及日常雜貨店,在生意圈內逐漸成了氣候,享有一定的名氣。因賴佳謀在印尼以“泉昌號”為商號,旅印同鄉親切地稱呼他為“泉昌佳”。
賴贊堂是個老實巴交的種田人,為了培養自己的兒子賴英才和賴波水,決心讓兄弟倆前往印尼追隨叔父賴佳謀學做生意。於是,在英才、波水兄弟倆年方14歲時,先後被送往印尼望嘉錫。當時從羅溪出洋至望嘉錫,須先從羅溪徒步數天到安海而後至廈門港,然後再搭荷蘭客輪於海上顛簸7至8天才能抵達印尼雅加達,之後還要輾轉至爪哇島三寶瓏港,最後才能抵達目的地望嘉錫。一路坎坷,一路艱險,對於年幼的英才、波水兄弟倆來說,要經歷這樣的旅途實屬不易。不過為了生計,他們只能咬著牙硬挺過來。
英才、波水在印尼望嘉錫落腳後,馬上在“泉昌號”裡跟著叔父學做生意。初來乍到,飲食起居等都需要適應,但英才、波水天生就是不怕吃苦的人,一有活就搶著幹,從不說聲累。叔父賴佳謀看這對小侄子如此懂事,很是欣慰,更加放心地讓兄弟倆去操持店裡的經營。
英才長得高大威猛,而且性格爽朗,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經常返鄉探親。沒承想,竟被匪幫盯上。那時羅溪地區駐紮著兩大匪幫,分別由彭棠、則夥兩人率領,經常光天化日打家劫舍。有一年,英才回鄉探親就被這兩夥匪幫給“綁票”了,匪徒對外宣稱撈到了“泉昌佳”的“金鳥兒”,索要大額贖金。為搭救侄兒,叔父佳謀咬牙拿出多年積蓄,這才救回英才一命。
數年後,英才、波水掌握了生意竅門,旋即自立門戶。他們和賴仁堪、賴泮水、黃奕惠等人,合作組建了“啟泰貿易公司”,店址位於望嘉錫市中心的繁華地段。啟泰公司主打“椰幹”等土特產的出口生意。印尼盛產椰子,這種水果用途極廣,果肉乾燥後就是椰幹,可榨椰子油,椰子餅粕還可以賣至德國當馬匹的飼料。印尼是千島之國,那時候島與島之間的交通全靠輪船,到各島上採購,須常年奔波於碧浪狂濤之中。有時外出辦貨,少則幾天,多則十天半個月,可謂辛苦異常。儘管嘗盡苦頭,但英才、波水初心不改,兄弟倆同心扛下了所有壓力,終於把“啟泰貿易公司”做大做強,並在商圈嶄露頭角。
在今天的羅溪翁山村東溪北畔,坐落著四座古厝,統稱“過溪古大厝群”。其中三座古大厝連成一片,坐北向南略偏東南,門堂形成一字形,正中一座是最精美的,也是20世紀30年代羅溪最堂皇的大厝,即由賴佳謀始建,賴英才、賴波水續建的過溪大厝。
在羅溪翁山村東溪北畔,坐落著四座古厝,統稱“過溪古大厝群”。
20世紀30年代,賴佳謀在印尼望嘉錫開的“泉昌號”公司生意興隆。事業有成的佳謀跟大多數閩南華僑一樣,時刻渴望著返鄉“起大厝”。1935年,他借著回鄉省親之際,籌備在翁山村東溪畔蓋一座“朋山嶺內最氣派”的大厝。為打造這座名厝,佳謀特地花重金聘請來惠安的石、木能工巧匠,對大厝進行了“全屋定制”般地精雕細琢。據泉州市奕聰中學老師賴旭初介紹,當時修建這座過溪大厝,光手工打磨雕琢大門石堵的花卉駿馬人物圖案,就耗工時長達兩年多。整座大厝花費的工錢難以計算,據說董事之人要求師傅把一天雕刻產生的石粉拿去換等體積的銀粉,以此來結算工錢。惠安師傅竟不答應,故流傳有“石粉貴過銀粉”之說。可見工匠們在這座大厝上耗費心血之多、用工之繁複。
過溪大厝大量使用紅磚紅瓦,整體建築色調濃烈。屋頂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緻。屋脊動用大量色碗碎片堆砌圖案而成,既有色澤鮮麗的龍鳳呈祥,又有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讓人歎為觀止。木工斗拱、廳屏雕刻,以及房間門面上方扇形橫條上的手工水粉畫,藝術價值也非常高。屋內廳堂以典型的“半廳紅”裝飾,中廳奉祀先祖靈位。大厝門廳對看堵上都是青石雕刻,大門柱對聯“泉溯源流思潁水,昌輝世族本松陽”是賴佳謀“泉昌”商號的藏頭詩。另有一聯“宅對祖居宗風克紹,門瞻翁後庭訓丕承”則道出了賴氏世代傳承祖訓,對祖德宗功殷殷在懷、不敢或忘。據悉這些聯由賴淵謀撰文、賴孫馥書丹。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過溪大厝未竣工前,賴佳謀腸疾復發,溘然而逝,使得原先設計藍圖不能完整呈現,甚為可惜。在今天的過溪大厝還存有一些未完工的裙堵雕刻殘件,那便是賴佳謀匆然離世時工匠們無所適從,沒能繼續完工而留下的遺憾之作。後來,英才、波水在叔父賴佳謀建好前兩落的基礎上,又在後落加蓋了兩層中西結合的小洋樓,後期再增建第四落及護厝。洋樓裝飾則相對簡約,體現了兄弟倆勤儉樸素的作風。賴英才之後也在印尼英年早逝,兄弟骨肉從此永訣,波水為此痛不欲生。過溪大厝也成為賴氏兩代人南洋奮鬥打拼的見證。
1956年,波水再次返鄉省親。當時的羅溪位處偏遠山區,交通閉塞,教育落後。鄉中沒有一所自己的中學,鄉內子弟讀中學要往城裡跑,路遙費重,深感不便。有一天,鄉僑聯人士和鄉賢們造訪波水家,殷切期盼他回印尼後能發動僑胞籌集資金回鄉建設中學校舍,解羅溪子弟他鄉就學之苦。波水對家鄉的教育現狀看在眼裡,也急在心裡,答應盡力而為。在返回印尼之後,他即動員僑胞為家鄉籌資建校。據泉州市奕聰中學(原羅溪中學)校史記載,最終有159位僑胞響應號召,承諾捐款建校,總捐資額折合人民幣6萬多元。在1957年,這是一筆可觀的金額。這筆錢匯至羅溪後,立即被運用到建校上。學校最初名為羅溪華僑中等文化學校,建有並列兩排共六間教室,採用的是平房設計,牆壁厚實,牢固實用。1971年學校定名“羅溪中學”,羅溪地方教育因這所中學的出現,有了質的飛躍。那“渾身是土”的平房教室,引領一代代學子,洞明奇妙和未知的世界,演繹一幀幀動人故事,寫就一個個山鄉奇跡。
彙集僑胞愛心的泉州市奕聰中學,現為“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
波水1966年再度回國探親,看到家鄉學子可就近念中學,甚覺寬慰。後來,他又捐資參與修建翁山村早年第一座過溪通往鎮區的石拱橋。直至2005年病逝前,波水都一直在關注著家鄉的發展。當然,在翁山村,這樣身居海外、心系故土,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事業,熱心資助家鄉教育事業及公益事業的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造福鄉梓後代,貢獻重大且影響深遠。在一代代僑胞的接力捐贈下,昔日的羅溪中學已搬離舊址,2008年8月更名泉州市奕聰中學,現為“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教育水準日益提升。據羅溪鎮翁山村黨支部書記賴慶春介紹,翁山村共有閩南傳統代表性古建築43座,古寺廟4座,整個村落沉浸在濃濃的古韻中,散發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如今村裡的過溪大厝已由賴氏後人捐贈出來,被改造成為鄉村記憶館,拾取農家技藝,講述非遺故事,也傳承華僑精神。
作者 吳拏雲 陳小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