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68,235
據悉,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年後舉辦的首個展覽,也是去年10月以來舉辦的首個以閩台交流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展覽——“源·緣——閩台藝術展”正在北京舉行。泉州南安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鄭成功佩雕龍紋玉帶板也在展覽之列,這是該文物首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各地遊客見面。
通過南安市博物館提供的圖片看到,這些玉帶板器表光潔,雕工精細,共有17件。其中左右小方2件,長條形,正面雕刻花鳥紋,背面分別有2對“V”形聯孔;桃形銙6件,正面雕刻花鳥紋,背面分別有3對“V”形聯孔;輔弼2件,長條形,一件正面雕刻花鳥紋,另一件正面雕刻花卉紋,背面均有2對“V”形聯孔;尾2件,為一端微弧的長方形銙,正面雕刻龍紋及花鳥紋,背面各有5對“V”形聯孔;排方5件,為後排的長方形銙,正面雕刻龍紋及花鳥紋,背面各有4對“V”形聯孔。
據南安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1929年農曆五月十二日夜晚,南安水頭鄭成功墓被盜。次日淩晨,居住在鄭成功墓附近的村民發現墓頂出現盜洞。為避免盜墓賊再次得逞,石井的鄭氏族人商議後決定實施搶救措施。他們對墓進行清理時,發現了玉帶、頭髮、龍袍等物,另有鄭經(鄭成功子,嗣封延平王)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誌》等,而玉帶則是其中的珍品。該玉帶上的玉帶板出土後由石井鄭成功後裔各房分為保管,每到鄭成功忌辰時,各房再將玉帶板集中起來,放在供桌上祭拜、展覽。
1949年後,鄭成功玉帶板上交政府部門收藏,後由南安市文物部門保藏。目前,鄭成功玉帶板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是研究明代後期玉帶形制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玉帶板是重要的涉台文物,同時也很契合本次展覽的主題。”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介紹,鄭成功玉帶板被選入參與此次展覽,主要是契合閩台同根同源、兩岸一家親的思想主題,同時也可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鄭成功畫像構成展覽第二單元“藝蘊天工、小康大同”的重點展品體系,體現閩台兩岸的技藝水平。
據瞭解,源·緣——閩台藝術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博物院承辦。展覽分為“同宗同源敦親睦族”“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四個部分,展示超過400件閩台藝術展品。展期將持續到4月9日。除南安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外,還有其他博物館收藏的許多泉州文物也在此次展覽中驚豔亮相。
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俗稱玉帶板。有方形、長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始見於北周,其使用有著較為森嚴的制度規定,在明朝僅限於皇帝、藩王與建立功勳受封的公、侯、伯、駙馬及夫人使用。玉帶作為一種腰帶的形制,從明代起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服裝配飾,同朝服冠帽一樣,有數量上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