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癡迷石敢當踏遍街巷尋獅蹤》一文見報後,聽說張曉亮、張傑珅父子在城南片區找到十隻石敢當,包括城南居民在內的不少市民紛紛發出疑問:“我就住城南,怎麼沒發現這麼多隻?它們都在哪裡?”
“一城之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於是乎集”。日前,張曉亮、張傑珅父子與泉州古城講解員黃愛卿一起,尋找隱藏在這片泉州古城曾經最繁華的土地中的石敢當。
“城南真的有十隻石敢當嗎?而且都是上了‘年紀’的?”許多市民發出這樣的疑問。畢竟這一年來,為了尋獅,也有不少市民走遍古城的大街小巷,在城南片區走過幾次,也就發現四隻。“聽泉州文史愛好者李以健老師說城南有九隻石敢當,我們沖著這個目標去找,前後去了好幾趟才找齊,最高興的是,還多找到一隻。”張傑珅開心地說。
近日,張曉亮、張傑珅父子及泉州古城講解員黃愛卿,一起踏上了神奇的城南尋獅之旅。他們首先來到萬壽路,經過德濟門遺址和李贄故居,一路朝泉郡富美宮方向走去。
萬壽路62號門口的石敢當十分俏皮
第一隻石敢當,位於萬壽路62號。這只立在清末泉州著名洋行“瑞裕行”所在地、如今的環衛工人宿舍樓前的石敢當站立在底座上,五官及身形仍十分清晰,保存得較好。它歪著頭、咧著嘴,牙齒和舌頭的紋路清晰可見,前腿置於胸前,好像作揖一樣,又好像抱著小鈴鐺,尾巴、耳朵和眼睛,都圓溜溜的,俏皮可愛。
繼續往前走,第二隻石敢當“躲”在萬壽路19號門口。旁邊是主人種的一盆花,它就蹲踞在紅花綠葉旁,十分愜意,不過也因此有些隱蔽,難以發現。這座石敢當整體輪廓也較為清晰,渾身上下充滿著威嚴的氣質,嘴巴緊閉,耳朵向下,眼睛圓睜,顯得有些“虎頭虎腦”。
再往前走幾步,在萬壽路19號斜對面的6號住宅旁,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裡面供奉的土地公下方,第三只石敢當映入眼簾。只見它昂首挺胸蹲踞在一個紅磚砌成的龕裡,雖然已經風化得有些厲害,仍看得出它正怒目圓睜,朝著前方齜牙咧嘴,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據附近的居民透露,這座石敢當應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一直與這尊土地公共同度過漫長歲月。
往前走幾步,就是富美古渡,這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還有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的富美宮。從富美宮門口養山羊的小房子左拐,就是那條地名十分特別的巷子——八舍後尾。
據李以健介紹,清朝的時候,人們稱呼官宦人家的公子少爺叫作“阿舍”,而後花園在閩南話裡叫作“後尾”。清末有八姓的官宦子弟在這裡開闢的後花園,閒暇時,練南拳、聽南音等,所以這一帶叫作“八舍後尾”。這裡也是泉州南音早期的民間劇團之一——升平奏的發源地。
八舍後尾的石敢當,守護著泉州早期南音社代表之一升平奏創始地。
這隻身處八舍後尾35-1號的石敢當,與前面三隻較為不同,它的五官和四肢經過歲月長時間的洗禮,早已變得模糊,依稀辨認出它的眼睛和鼻子,還有它站立著的四肢。“我小時候經常騎到它身上。”附近的老居民笑著說,記憶裡滿是跟這只石敢當共同的回憶。據說這只石敢當曾經被偷過,讓人好奇它曾經歷過什麼,又是怎麼回到這裡的?
第五只石敢當位於聚寶街37號的宅門前,歪著頭和身子,望著來來往往的人。它身材圓潤,頭和脖子上的紋路較為清晰,腳下似乎懷抱著一隻小獅子。不知道它在這裡蹲了多久,在這條古時中外商人雲集貿易的長街,或許曾有“市井十洲人”在它的目光下忙碌地穿梭著。
被賦予避邪鎮煞寓意的石敢當,常安置于道路直沖的地方,如街巷的丁字路口、住宅拐角處或岔路口,但在滄海桑田的城市發展變遷中,石敢當曾經凝視了多少年的巷子,不少已消散在歷史的煙雲中。“金青龍,銀聚寶”,城南片區另一條重要的巷子青龍巷對面,還立著一隻石敢當。
第六只石敢當位於後山社45-1號,隔著八卦溝注視著對面的青龍巷。這只石敢當呈立式,它的“雙手”交疊於胸前,懷中似乎抱著一頭小獅子,鼻子缺了一半,嘴和牙齒也缺失了,儘管如此,仍有種舍我其誰的氣勢,也不影響它年復一年地鎮守在青龍巷對面。
在後山社60號,第七只石敢當就在路口,十分醒目,不用費力尋找。由於長期暴露在室外,風吹日曬雨淋,這只石敢當的五官已十分模糊,不過仍能憑藉其蹲踞的姿態、大體的輪廓,辨認出它的身份。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一層厚厚的褐色包漿,但由於身處丁字路口,它的一側臉頰被過往的車輛蹭過,露出裡面白色的石材。
摸一摸60號門前的石敢當,繼續往前走,第八只石敢當險些與他們失之交臂。位於後山社54號對面的石敢當,窩在牆洞裡,位置較低,需要俯身才能看到。它的底部有一個底座,儘管頭頂有牆為它遮風擋雨,歲月還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跡,它的五官已完全模糊,較為瘦削,只能憑藉它的身形和姿態認出它。
臥在後山社民居門口的石敢當
繼續往前走,拐進一條不知名的小巷深處,第九只石敢當就臥在一座紅磚古厝出磚入石的牆角。這只位於後山社60-2號的石敢當,與其他幾隻石敢當的身形和姿態都不同,身體是長的,像小狗一樣臥著,後半身有一部分嵌入牆中。儘管五官不再清晰,但仍看得出正咧嘴笑著,形態與甘棠巷的石敢當十分類似。房主介紹說:“那邊是我們的古厝,我們這座番仔樓是1937年建成的,已經80多年了,這只石敢當我們建房子之前就已經在那邊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聽房主講上一輩漂洋過海的奮鬥史,眼前密密麻麻的民居,從前是一大片田地……告別了這只臥著的石敢當,七拐八彎,繼續拐進後山社的丁榮路。在古城,石獅最常見的形態便是路口或屋角的石敢當,丁榮路路口一座沒有名的小廟,裡面端坐在主位受人供奉著的,竟然是一尊石敢當。
這尊石敢當端坐在廟中的主位,兩旁有兩尊武士一樣的侍像。據住在廟旁邊、曾參與建廟的朱老先生介紹,這尊石獅的年代已不可考,他今年80多歲了,小時候便和小夥伴經常在石獅旁邊玩。由於年代久遠,石獅面目模糊,後來建廟時,在石雕外面用水泥做了一層保護層。
數了一下,已經找到十隻石敢當了,不過,張曉亮、張傑珅卻說,丁榮路還有一隻石敢當,原來,這尊石獅公,他們之前並沒有算在內。
走進長長的丁榮路,路過福田古地,第十一隻石敢當就在巷子裡一戶民宅的牆中。如果不是有人指引,真的很難發現,不僅因為它太小了,還因為它被房主的小板凳和安全帽擋住了。張曉亮和張傑珅挪開東西,它才現出“真身”。這只石敢當歪著腦袋,露出牙齒,伸出獅頭,十分俏皮,儘管周身都被水泥和紅磚包圍,仍能感受出它的樂觀,仿佛躲在牆上跟大家玩捉迷藏。
至此,城南尋獅任務完成,不禁佩服這三位嚮導的耐心和細心,有幾隻石敢當,如果不仔細尋找,真的很難發現。
走進城南,不僅有石敢當可以看,在這片泉州曾經最熱鬧的地方,承載著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留下了諸多的歷史遺跡。“在城南,除了天后宮、富美宮,還有青龍宮、黃帝宮、鼇旋宮、天王宮、靈應宮、金蓮寺、寶海庵、四王府甚至還有一座基督教聚寶堂,多種文化在這裡相處融洽。”李以健介紹說。
黃愛卿介紹說,城南還有宮塔巷裡的泉州鹿港郊遺址,聚寶街著名藏書家陳盛明故居,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蔡鼎常的故居,車橋頭的明來遠驛遺址,還有很多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如青龍巷的林濂平民居、林拔瑞故居、黃雪珍民居、李妙森故居等等。
這裡還聚集著許多郡望堂號,以及特色美食,秉正堂石花膏、文阿水丸、一啊麵線糊……一段段動人的故事,都在城南,與石敢當一起,等待著你來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