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台灣,振興中華」,在福建三明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龍村中,一副對聯懸掛於一座清代土堡建築大門口兩側,引人注目。
這座土堡,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省黨部(簡稱「國民黨台灣黨部」)舊址,取名「復興堡」,即寓意「光復台灣,振興中華」。
復興堡平面呈南北長的方形,中軸線兩側各建有一座一進三路的土木結構建築,周以堡牆,佔地面積1980平方米。堡內,70餘間木構房屋鱗次櫛比,配以鏤空雕、木刻窗、雕花磚等飾物,古樸凝重。
抗戰時期,國民黨台灣黨部就在此辦公。在永安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鄭毅看來,復興堡原為當地村民抵禦外侵而建,地理位置靠近吉山,較難被發現;而且,面積較大,能滿足辦公需求。
國民黨台灣黨部為何設於永安?永安市博物館館長羅旌灌告訴中新社記者,抗戰期間,台灣尚未光復,仍屬日本殖民地。1941年,台灣愛國人士在香港成立國民黨台灣黨部籌備處,流轉於廣東、江西一帶。1943年4月,該黨部在福建漳州成立;同年11月,遷到永安,在復興堡辦公。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復興堡坐西朝東,「東望」台灣。一首唐代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被當年思念台灣的國民黨台灣黨部成員寫在復興堡牆壁上,現猶清晰可見。
一座百年土堡,承載著兩岸同胞並肩抗戰的共同記憶,積澱深厚的抗戰文化和閩台淵源。
據羅旌灌介紹,當年國民黨台灣黨部在復興堡內設立訓練科、宣傳科、總務科等,運籌開展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復台灣的活動;發展689位台籍黨員,包括時任國民黨台灣黨部宣傳科科長、後任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的謝東閔。
1944年11月,國民黨台灣黨部在永安創辦發行《台灣研究季刊》雜誌,旨在「研究台灣各種問題,加強國人對台灣的認識,並供政府建設接收之參考」。其創刊詞的第一句話便是「台灣自始至終是中國的領土」。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台灣黨部隨國民中央政府赴台開展接收工作。祖籍福建漳浦、出生於台灣彰化的謝東閔在回憶錄《歸返》中寫道:「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我得以不違誓言,堂堂正正歸還家鄉。」
「復興堡作為國民黨台灣黨部駐地的日子祗有短短兩年,卻見證了兩岸同胞為台灣光復所做的努力。抗戰勝利後,接收台灣的計劃大部分內容是國民黨台灣黨部在復興堡內制定的。」羅旌灌說。
在復興堡後院,一棵含笑樹筆直挺立,枝繁葉茂。種下這棵樹的,是謝東閔的兒子和兒媳。2009年以來,他們曾先後兩次到訪復興堡,並捐贈相關文物史料。
「曾經戰亂,我們的父輩經過這麼一段艱苦的過程,一心一意地希望復興,希望祖國富強康樂,希望同胞能夠站得很驕傲、很有尊嚴。」謝東閔的兒媳、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澄枝曾在到訪時如是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胞前來復興堡參觀。2012年11月,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到此參訪,提筆寫下「復興堡」三個字。
當地政府舉辦「抗戰進步文化研討會」「國共合作與閩台關係學術報告會」等活動,通過兩岸專家學者對國共合作抗戰及民間抗戰、台灣光復等專題進行研討交流,增進兩岸對抗戰歷史的認同。
目前,包括復興堡在內的永安抗戰遺址群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羅旌灌表示,復興堡是聯結兩岸同胞的珍貴文物,保護好它,將有益於兩岸同胞共同銘記抗戰史。(中新社)
Related Stories
2024-09-09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