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漳州市天下廣場的一棟商住樓裡,68歲的李贊成常俯身於18層頂樓的工作室,手持刻刀在綠檀木上潛心製作漳梳。這是他的漳梳工作室之一,每年可製出幾百把手工梳子。
「貝殼製成的小螺鈿,呈現流光溢彩,嵌在梳子上好看又靈動。」近日,記者前往探訪傳承百餘年的漳梳製作工藝,恰逢螺鈿製作商方旭金帶來嵌著螺鈿的木梳給李贊成驗收,李贊成非常滿意。「豐富了樣式,又不影響實用,一定更受消費者青睞。」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設計更多螺鈿款式,為老手藝煥新顏。
李贊成從事木梳製作已五十多年。他介紹,制梳要經歷畫樣、開齒、劃梳鋒、磨齒、開形、拋光等多道工序。「手工梳線條柔和,拿起來很有厚重感,機械做不出的。」

李贊成出生於制梳世家。其家族在漳州創建「合和牌」字號,生產的木梳、錫紙等憑藉獨特工藝,曾遠銷東南亞一帶。「當時國內手工藝品等在海外很受歡迎,家族嗅到商機,合和牌產品在東南亞一帶銷量挺好。」他說。
李贊成介紹,因受塑料梳的衝擊,國內手工木梳漸漸沒落,但他堅持制梳,並註冊「官園」等商標,注重品牌打造。
幾年前,他結合現代人肩頸易勞損的情況,研發「小蠻腰」系列木梳,可按摩和刮痧,一梳兩用,一經面市就受到歡迎。
「梳子的前部是正常梳齒,梳子背部向內凹,整體呈現中間凹、兩邊凸,類似女性腰部,故名『小蠻腰』」。此外,漳州南靖土樓給予他創作靈感,製成圓形旅遊木梳,小巧靈動,易於攜帶,在景區售賣時吸引不少外國遊客購買,「寓意福氣的蝙蝠木梳、傳統的篦子梳、現代工藝木梳等,如今也越來越多人購買和收藏。」
2022年,漳梳被漳州市列入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李贊成也被授予漳州市工藝美術名人稱號。欣喜之餘,李贊成深感責任更大。在他的帶領下,女兒和女婿已加入到漳梳的保護傳承行列中。
李贊成表示,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更加追求精緻和質感的物品,傳統木梳逐漸迎來新商機,他希望抓住機遇,讓更多人認識漳梳之美。
「希望在高校建非遺工坊,期待年輕人把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李贊成表示,推廣老手藝要創新與傳承同發力。未來,他還希望通過電商平台讓漳梳為更多人喜歡。(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