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陶韻——青海彩陶藝術文物展」2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115件(套)彩陶器、石器等展品,呈現史前河湟先民的多彩文化。
青海地處中國內陸西北腹地,黃河、長江、瀾滄江都發源於此。青海河湟地區孕育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從距今五千多年前完整地延續了兩千餘年,構成了人類史前文化的西部發祥區域。
本次展覽根據彩陶演變時間脈絡,展出陶器、石器和骨器等115件(套)展品,系統梳理了青海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
1974年至1981年,青海樂都柳灣墓葬遺址完整地發掘出1730座墓葬,出土的近4萬件文物中,彩陶就有2萬餘件。其中,「裸體人像彩陶壺」「方形彩陶器」「系列蛙紋彩陶壺」等文物以其獨特的形製成為珍品。

太原市博物館講解員張嘉欣介紹,這件裸體人像彩陶壺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浮雕藝術,已載入中國美術史的教科書中。而它的出現,也曾引起考古界和學術界的熱議,對裸體人像彩陶壺人物的性別和所表達的思想眾說不一。
馬廠類型蛙紋彩陶壺是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器中最具典型的彩陶器形。它用黑、紅兩種色彩繪圖,反映出原始先民企盼氏族部落能繁衍生息,迅速壯大的美好願望。「蛙紋是馬家窯文化中最發達和最富特徵的紋飾,這種紋飾與生殖崇拜有關,是有關生命、生殖、交媾的文化現象。」張嘉欣說。
本次展覽由太原市文物局、西寧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太原市博物館、西寧市博物館和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承辦。(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