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壩,藏語意為「群鳥棲息之地」。松茸,被視為山野至味。8月28日,夜雨過後,松茸破土,中新社記者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縣城出發,逆著蜿蜒的碩曲河而上,與五旬藏族「松茸獵人」扎稱一起去盛產松茸的色壩村尋人間滋味。
這是色壩村「開山」的第二天。在當地,一輪松茸採摘後,需讓高山休養生息一兩日再上山採摘,此為「開山」。
抵達色壩村所在的山腳,一根粗壯樹幹攔住了入村的必經之路。扎稱與守在村口的老人攀談幾句後,老人挪開樹幹。當地松茸採摘執行「採休」結合,盛產松茸的色壩村與一座沒有松茸的小鎮結對,兩地各族民眾均能上山。而蟲草季時,色壩村也會和盛產蟲草的村莊結對。這是當地各族民眾對共同富裕的微觀實踐。

帶著一米長的松茸棍、防黑熊的鞭炮以及雙肩包,扎稱輕裝出發。從3600米海拔的山底一路攀升至4300餘米,碩大的牛肝菌、造型奇特的掃把菌等形形色色的菌子遍佈沿途,但均沒能讓扎稱留步。
「那裡有松茸!」記者順著扎稱所指的方向望去,卻祗看見灌木與石塊。扎稱敏捷地爬上岩壁,扒開地上厚厚落葉,一隻粗壯的松茸頭露出。
扎稱用松茸棒取下松茸,並將泥土填回。「明年雨季,這裡還會長松茸。」扎稱開心道,剛採到的松茸菌蓋與菌柄幾乎等寬,屬一等松茸,若松茸開傘,價格便會陡降。
採摘半晌,一片擺放成圓形的石碓成為「松茸獵人」的歇腳處。從此處俯瞰山下,平整的青稞地一方連著一方,一棟棟現代化的白藏房散落其中,訴說著色壩村的新變化。

扎稱告訴記者,曾經松茸和色壩村高山上其他的菌子沒有任何不同。20世紀90年代色壩村來了收松茸的商販,採摘松茸開始成為村子的一件大事。
「但松茸價格真正漲起來,是路好起來後。」扎稱說,松茸嬌貴且賞味期極短,若不及時、完好地運出去,再好的松茸也難以賣出好價錢。如今鄉城縣村村通柏油路,縣城離最近的機場僅有1個多小時車程。今年松茸季,甚至有村民嘗試用無人機運送松茸下山。
山外的大千世界,松茸在不同烹飪技法之下生出百般滋味,但在大山採了三十餘年松茸的扎稱卻笑言自己「開傘的松茸也不捨得吃」。
不過,這位「松茸獵人」靠著雙手讓全家搬進了新藏房,買了小汽車。扎稱說,近兩年松茸價格回落,但採摘松茸的收入依然可佔自己全年收入的一半,是全家幸福滋味所在。
下山已近傍晚。經過兩個小時的山路後,扎稱背著剛採摘的松茸來到鄉城松茸市場,電商們正在各種菌攤前討價還價。相熟的「松茸獵人」熱情地打著招呼,順便也比較各自採摘的松茸品質。
作為中國松茸主產區,甘孜州境內有野生菌類640餘種,素有「菇菌之鄉」的美稱。隨著物流與電商發展,當地松茸等食用菌爭「鮮」走出高原,走俏日韓與歐美。
鄉城松茸市場旁,一家快遞公司順著「松茸獵人」作息,將營業時間調整為18時30分至第二天清晨。打包松茸的工位旁,白色泡沫箱堆積如山。夜色中,一輛輛滿載著松茸的貨車駛出大山。(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