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上的小鎮」 天津崔黃口「織」出國際新圖景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落下帷幕後,一方藍底金紋的手工槍刺地毯仍靜靜鋪陳在外方貴賓休息廳。
這塊地毯出自天津市武清區崔黃口鎮天津雅文地毯有限公司,海洋紋樣與「上合精神」交織,從圖稿到鋪裝,耗時整整300天,凝結著匠人的智慧與技藝。
崔黃口,這座與美國道爾頓、土耳其加濟安泰普並稱「世界地毯產業三大聚集區」的小鎮,織機聲響已延續數百年。清中晚期,「崔黃口毯」便遠近聞名。起初,當地農戶以羊毛打結織毯,用以禦寒或裝飾。隨著京城需求漸增,家庭作坊逐步成氣候,技藝代代相傳。

天津市武清區崔黃口鎮一家地毯企業生產車間,工人對地毯進行裁切。中新社

老輩人回憶,以前全憑雙手織毯,學徒常要三年方能出師。如今,3D打印、熱轉印等新工藝的應用,讓生產效率比傳統手工提高數百倍,花色品類也日益繁多。
目前,崔黃口鎮有地毯企業1200餘家,從業人員約2.5萬人,幾乎佔全鎮人口一半。年產地毯超1億張,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前7個月,武清地毯出口至上合組織國家貨值同比增長13.85%,市場潛力不斷釋放。
雅文地毯負責人袁志華向記者介紹,公司年產值超2億元(人民幣,下同),帶動上下游就業逾萬人。如今,雅文已積累三萬多幅原創圖案,兼收傳統與現代,廣受海外市場青睞。

天津武清區織採宮崔黃口鎮國際地毯文化展覽館“匠心工坊”互動區域,工作人員坐在半成品毯前操起工具,重現地毯編織傳統技藝場景。

在凱利地毯有限公司,機器轟鳴,工人趕製海外訂單。企業成立於1999年,年產能超600萬平方米,主打可水洗地毯和大型客廳毯。「除了品質,我們更注重契合不同市場的審美。」公司經理白洪偉說。
新銳企業同樣嶄露頭角。安芝金林地毯採用立體印花工藝,讓圖案更逼真,層次更豐富。負責人陳方林介紹,去年訂單額約2億元,同比增長30%,出口業務佔比過半,「面對競爭,唯有不斷創新」。
為了讓中國地毯更好地「織」入全球圖景,崔黃口鎮在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同時,更加注重挖掘與傳播地毯背後的文化內涵,努力使其成為聯通中外的「通用語言」。
在該鎮「織採宮」國際地毯文化展覽館裡,千年織藝與現代展陳交相輝映。一層講述中國地毯發展脈絡,二層則從國際視角呈現當代工藝。展館工作人員王一博說:「我們不僅展示地毯,更希望讓每一塊地毯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扇窗。」
「崔黃口地毯走進上合峰會,是對傳統產業的莫大鼓舞。」崔黃口鎮黨委書記張宏瑛表示,未來將壯大產業集群,引入專業化運營團隊,深化跨境電商與數字貿易,進一步開拓中東、中亞、東南亞市場,讓「地毯上的小鎮」成為全球行業的「中國標桿」。(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