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鴛鴦草場,萬畝草甸如綠色絨毯般鋪展於山間。作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草場,鴛鴦草場被譽為「南方的呼倫貝爾」,其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和優越的生態資源也成為遊客心中嚮往的「詩與遠方」。
今年,鴛鴦草場景區新建成的寧德首條客運索道投入運營,全長530米的纜車線路為遊客帶來了「雲端漫步」的新體驗。委內瑞拉《委僑新聞網》副社長鄭海燕坐在觀光纜車上,感受著清涼的山風拂面,眼底盡收翠綠。「太漂亮了,像是徜徉在『綠色海洋』之中。」

「柘榮的旅遊資源非常優質。」鄭海燕表示,這種將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完美融合的模式很有借鑒意義,回去後將通過自己的媒體平台,向海外讀者介紹這裡的美麗風光。
鴛鴦草場是柘榮縣首個國家AAAA級景區,先後榮獲「寧德市職工療休養基地」「福建省森林康養基地」「福建省帳篷露營地」「福建省職工療休養示範基地」「福建省四鑽級智慧景區」等稱號。
文旅發展帶來的紅利也惠及周邊鄉村。東源鄉鴛鴦頭村黨支部書記游振鋒表示,景區吸納本村3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村內還配套開發二級景區板塊,進一步增加客流量,帶動小賣部、民宿等業態蓬勃發展。
柘榮之美,既在鴛鴦草場綠意盎然的遼闊清新,亦在剪紙文化於指尖流轉的活力生機。在城郊鄉的靴嶺尾村,剪紙樣式的房屋立面、窗花、燈籠、椅子等隨處可見,宛如走進了一座露天的剪紙藝術館。
柘榮剪紙2009年作為中國剪紙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技藝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風格鮮明,具有很強的地域個性,既保留了原始藝術淳樸、粗拙、剛健、渾厚的特徵,又具有細膩、古雅、秀麗、柔美的藝術魅力。

然而,在2018年村兩委提出發展剪紙產業時,許多村民還充滿疑慮:「剪紙能當飯吃?」
村民章小雲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說,以前不知道剪紙是「非遺」,覺得就是過年貼窗花。改變源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剪紙(柘榮剪紙)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孔春霞到村裡開展的「小板凳」宣講,她在露天廣場拿著紅紙剪刀,邊剪邊講述柘榮剪紙的歷史、花樣寓意,也讓村民們瞭解到這門古老的技藝。
如今已是「八姐妹」剪紙工作室社長的章小雲說,現在她和許多村民在農閒時都會拿起剪刀學習剪紙,學成的手藝還帶來了額外收入,「村裡搞剪紙工坊、旅遊體驗,我們剪的作品能賣錢,也能教遊客剪,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
更令人驚喜的是,數字技術為傳統剪紙注入了新活力。在劉延山剪紙藝術工作室數字體驗區,工作人員演示著最新開發的AR剪紙作品;數字化學技術可精準復刻傳統紋樣,既保留手工肌理,又能實現文創衍生品的批量生產;在線設計平台允許遊客上傳照片自動生成剪紙輪廓,體驗「一鍵創作」的樂趣……
「數字技術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讓傳統技藝觸達更多人群。」靴嶺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雪香表示,通過「數字賦能+智能升級」,靴嶺尾村不斷拓展剪紙藝術的邊界。
柘榮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開鋒表示,柘榮縣將念好「山海經」,加快推進鴛鴦草場4A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東獅山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創建、「古韻鳳岐·煙雨溪口」環石山洋文旅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配套,豐富旅遊要素供給和消費場景,培育文旅經濟新增長極。同時,深入實施柘榮剪紙「雙創」工程,做好非遺活態開發利用,讓「非遺+」煥新出圈。(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