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閭毓秀昌,高甲發其祥。麟鳳承馨藝,徽名奕世芳。」短短20字的福建南安岑兜村高甲戲傳承班譜系,道出高甲戲原鄉的歷史,亦開啟閩南戲曲文化傳承新章。
「高甲戲根脈在此,戲魂亦在此。」岑兜村黨總支書記洪安平介紹說,亦莊亦諧、以「醜」為美的高甲戲,流行於以僑鄉福建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語方言地區、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籍華僑聚居地,被譽為中國戲曲「南海明珠」。
正在岑兜村舉行的2025年天下高甲戲文化周暨第二屆洪埔戲劇交流匯期間,海內外20餘個劇團首次相聚閩南「戲窩子」,同台「飆戲」。
以高甲戲頭飾為靈感設計的舞台搭建在寬闊的稻田間,台下圍坐著不少村民和遊客,時不時發出陣陣掌聲與喝彩。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陪父母演出,也是在路邊搭起舞台,人群一下子就聚集起來。」新加坡筱玉隆閩劇團團長胡辛尼告訴中新社記者,「來到岑兜村,不僅是回家,還有點『穿越』了。」
胡辛尼坦言,傳承是海外劇團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看到岑兜村的發展,我們也學習了很多。」
作為高甲戲發祥地,岑兜村「十家九戲」,鼎盛時期有近30個高甲戲班。但隨著時代發展變遷,高甲戲一度走向沒落,處境堪憂。

「如何傳承保護高甲戲,活化利用村裡的破舊古厝、雜地等,讓傳統文化和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相融合,我們思考了很多。」洪安平說。
2015年,岑兜村開辦高甲戲傳習所,連續10年招收岑兜小學的學生在課餘時間學習高甲戲。2022年,岑兜村對200多棟古厝進行原狀保留及盤活,並規劃打造了岑兜戶外戲劇博物館。
正如洪安平所說,村裡的每一棟老房子、每一塊磚頭都很有「戲份」。作為岑兜戶外戲劇博物館的組成部分,「凡音之起」「戈甲天下」「醜園」等10個點位散落在村子裡,處處給遊客帶來驚喜。此外,村裡還創新「戶外博物館+劇本殺」的新玩法,於2023年5月起對外開放。
岑兜村還「主動求變」,修館編史、建傳習所,並牽頭設計岑兜高甲戲文創IP產品,通過「戲劇匯」「文化周」等新模式,讓高甲戲多元化融入文旅與鄉村振興產業鏈中。
而今,村子裡閩南紅磚古厝與戲檯交錯,猶如一座「活態戲劇博物館」。海內外遊客不僅可以「變裝」打卡,化身戲曲經典角色穿梭其間,還可走進稻田「開盲盒」、在磚雕上「唱戲」,沉浸式感受閩南傳統戲曲魅力。
打破傳統戲劇的邊界,岑兜村大力整合戲曲文化、農耕文化等豐厚資源,投資建設文創綜合體,快速培育和發展文旅融合新興業態。目前,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的岑兜高甲戲文創綜合體項目正在建設中,一個以高甲戲為核心、多種劇種融合的戲劇小鎮已初具雛形。
洪安平說,岑兜村將繼續結合鄉村振興轉型昇級,打造獨具高甲戲特色的鄉村文旅品牌。(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