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年匠心傳藝 漳州蔡福美鼓聲振四海

從閩南民俗活動到台灣廟宇,從東瀛佛寺到南洋節慶,來自福建漳州的蔡福美鼓,用「100年聲音不變」的製鼓堅守,贏得海內外客戶青睞。
20日下午,兩位台灣用鼓人士,專程來到漳州交流製鼓技術,蔡福美鼓第十三代傳承人蔡志強熱情接待。
咚咚咚……走進位於漳州市薌城區的製鼓廠房,參訪者便可看到高矮胖瘦、大小各異的鼓,靜靜訴說著百年老字號的「光輝歲月」。「兩岸制鼓技藝同根同源,同出一脈。」蔡志強向記者講述漳州蔡福美鼓的傳承故事,和台灣鼓文化的深厚淵源。

5月9日,蔡志強在福建省漳州市蔡福美工藝品有限公司的製鼓車間敲鼓聽音。 中新社

蔡福美鼓創立於清朝乾隆初年(1739年),至今已有近300年歷史,以家族第一個製鼓人的名字「蔡福美」作為商號,已傳承十三代。蔡家鼓在清代中葉就暢銷閩、粵、台等地,蔡志強爺爺蔡龍潭在海峽兩岸鼓界頗有名氣。
「清光緒年間,蔡家子弟蔡心匏隻身前往台灣拓展業務並開鼓舖,掛上蔡福美商號。」蔡志強說,因種種原因該鼓舖最終消失,但製鼓技藝在台灣流傳下來。
「台灣有專門著作講述當地製鼓歷史,書中提到台灣有名的『響仁和』鼓的技藝便傳承自蔡福美鼓。」蔡志強透露,目前,公司每年銷往台灣的大小鼓4000面左右,「蔡福美鼓在台灣鼓界享有知名度,不時吸引台胞前來購買或交流技藝。」
蔡志強介紹,蔡福美鼓有13個品種、20多種規格,包括廟鼓、獅鼓、龍船鼓、劇鼓、腰鼓、紅鼓、小潮鼓等。目前福建省各寺廟用鼓,八成以上來自「蔡福美」。兩岸的傳統民俗節慶活動,也常有蔡福美鼓的聲浪伴隨。
出生於1966年的蔡志強,十多歲就開始學製鼓,為掌握製作鼓身、製作鼓皮、蒙鼓、上漆四大步驟三十多道工序,付出巨大心血。「做鼓很辛苦,但一家人也祗能溫飽而已,我迫切想改變現狀。」

5月9日,在福建省漳州市蔡福美工藝品有限公司的製鼓車間裡,工人為鼓桶定型。 中新社

年輕時的蔡志強曾不顧家人反對打破祖上製鼓「傳子傳媳不傳女」的舊規,號召親友加入並廣收學徒。「當時我非常自豪,因為產量和效率很快上去,訂單越來越多,生活明顯改善。」蔡志強說。
2003年,蔡志強和同為傳承人的弟弟蔡志雄創辦蔡福美工藝品有限公司,再次擴大生產規模。2008年,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漳州蔡福美傳統製鼓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多年前,蔡福美鼓就以物美價廉和良好售後,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打開銷路,目前日本每年進口大小鼓近萬面。談起「征服」日本客戶始末,蔡志強記憶猶新。
「日本南北氣候差異大,會影響鼓聲,剛開始我們送過去的鼓大部分被退回。」吸取教訓後,蔡志強根據不同氣候選擇木材濕度和鼓皮厚度,終以聲音純正、經久耐用獲得青睞。
如今製鼓已引入機械輔助,蔡志強將木材切割、皮革初加工等交給機器,保留蒙皮、調音等核心工序的手工精髓,效率大大提昇。早年製鼓祗能溫飽已成歷史,如今製鼓讓他收穫滿滿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製鼓行列,讓中國鼓聲振四海。」蔡志強說。(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