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大 木蘭溪流域「注定紅」

立秋時節,木蘭溪畔綠意盎然。在福建省最大朱頂紅培育基地——仙遊度尾木蘭溪畔農文旅融合示範基地內,260萬株朱頂紅迎來採收季,它們即將遠渡重洋,遠銷東南亞、歐美市場。
投資1.33億元(人民幣,下同),集品種研發、生態種植、科普教育與文旅開發於一體,福建省溪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這座現代化農業綜合體,顛覆了傳統農業模式。依托木蘭溪良好生態稟賦,基地產能持續提升,衍生出種苗擴繁區、千畝花卉種植基地、花卉交易中心、農業科普露營地等多元業態。
木蘭溪畔農文旅融合示範基地的崛起,正是莆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動木蘭溪流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
2025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二十週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莆田一域的生動實踐,彰顯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作為全國唯一以流域命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木蘭溪流域173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正奮力書寫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新篇章。

木蘭溪口省級濕地公園內,紅樹林鬱鬱蔥蔥(攝影楊怡玲)

一溪共護 高水平守護生態底色

木蘭溪全長105公里,流經4個縣區、28個鎮街。以前,因為上下游權責不清、利益不清,治理起來困難重重。
破局的關鍵在於制度創新。莆田首創木蘭溪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下游出錢,上游治水,大家一起協同治理、保護。
2017年,莆田出台《木蘭溪流域生態補償辦法》,明確了「市級支持、區級統籌、向上爭取」的資金來源,核心在於建立「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共同體。
這種機制的妙處,在於將全流域緊密聯結成一個命運與共、和諧共生的生態共同體,激發全域治水新動能,驅動新質生產力全域躍升,形成「保護有回報、受益要付費、投入促提升」的良性循環。
實踐成效清晰可見:仙遊縣的10個國省控斷面和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並成功入選全國生態綜合補償重點區域名單。
高水平守護木蘭溪全流域的綠水青山,為莆田的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最堅實的生態基礎。

海安橡膠巨型輪胎生產車間(攝影蔡昊)

一溪共融 高質量激活產業動能

如何讓綠水青山的價值不止於「觀賞」,更能轉化為發展的動能?
木蘭溪畔的實踐給出了答案:通過全鏈條、多業態的深度融合,重構產業價值,將生態優勢切實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在木蘭溪畔農文旅融合示範基地,推行「稻花輪作」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又獲得了額外的經濟收益。該基地還積極牽手福建農林大學、上海園藝培訓示範中心等機構的科研力量,運用智能溫控技術,攻克多個「卡脖子」難題,年自主培育30個花卉新品種。
文化賦能同樣成效斐然。度尾是八閩雕龍鼻祖郭懷和國畫大師李耕的故鄉,底蘊深厚。該基地深挖文化基因,培養兼具匠心與農藝的農藝師,將朱頂紅微盆景昇華為「藝術品」,單盆售價近千元。

基地的花卉種植區,花農正在打包花卉(圖源:「仙遊今報」微信公眾號)

文旅產業更是乘勢而起。以「花卉研學+農耕體驗+IP衍生」為核心,實現「春夏季賞花、秋冬季耕作」的全季運營。新建科普露營地開放即吸引眾多夏令營和企業團建訂單。木蘭溪畔,正成為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帶動周邊經濟活力。
從單一農業躍升為「生態+科技+文化+旅遊」的跨界融合典範,木蘭溪畔的產業升級之路深度釋放了「綠水青山」的多維價值,標誌著傳統農業正邁向綠色新質生產力高地。
從一域看全局,木蘭溪昔日的水患窪地早已成為產業沃土:10條重點產業鏈強核提質、鏈鏈相促;華峰、三棵樹、永榮、賽得利等一批綠色智能製造企業向綠向新向未來;藍色糧倉、綠色能源書寫莆田向海圖強的全國樣本。
省工信廳近日公佈2025年度福建省綠色製造名單。莆田鑫瑞新材料等13家企業、荔城經濟開發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福人木業(莆田)有限公司上榜。
產業含金、生態含綠、發展含新,莆田綠色高質量發展拔節而上、積厚成勢、行穩致遠。

仙水洋成了市民休閒避暑的好去處(攝影陳斌)

一溪共富 高福祉托起和美生活

生態之美,最終要轉化為百姓臉上的幸福笑容,方顯其真價值。在前不久舉行的美好城市之夜數據發佈會上,騰訊AI給出莆田獲評「美好宜居典範城市」的宜居關鍵詞是「木蘭溪」。
木蘭溪畔農文旅融合示範基地推行「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村民收入有了股金、租金、酬金保障,實現「三金共富」。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年增收超400萬元。「柚相鄰」共富片區的5個村居,通過集體入股,每年享有8%的保底收益及績效分紅,共享發展成果。
這種「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共富模式,正在木蘭溪全流域精彩演繹:華亭鎮「共富桂」片區年創收近300萬元;荔城區「水上巴士」等項目串聯2鎮5村,激活荔林水鄉的共富潛能;白塘鎮雙福村一村富帶動一片興,輻射效應明顯;木蘭溪出海口興化灣畔,埭頭鎮「安民鋪」共富示範區打造觀海公園等27個項目,描繪壯麗的濱海共富畫卷;莆田首個省級濕地公園——木蘭溪口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木蘭溪口濕地紅樹林保護區成立,促進濕地生態旅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
從蔥鬱山區到廣袤平原,再到蔚藍海岸,生態紅利如同木蘭溪水般奔流不息,滋養莆陽大地。

仙遊木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現場(攝影楊怡玲)

今年,莆田計劃打造60個鄉村振興共富示範片區,讓226個村居共享發展成果,奏響「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的美妙樂章。
市委書記付朝陽強調,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多為子孫計、為長遠謀』,以新舊動能轉換促新質生產力培育,以文旅經濟促生態價值轉化,以綠色生活方式促全社會綠色轉型,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進一步激發生態價值潛能」。
今天的木蘭溪,早已超越一條河流的定義。它是一個生態治理的樣本、一種發展理念的載體。
共護、共融、共富的理念深植流域兩岸,「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鮮活生動,「木蘭溪樣本」熠熠生輝。
木蘭溪畔,只此青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展。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