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粵台學子中華情」系列活動之「融·合」兩岸大學生文創作品交流展開幕式在廣東華僑博物館舉行。
本次交流展以「融·合」為主題,面向海峽兩岸10余所高校學生以及海外高校的台籍學生徵集作品,設「兩岸共融·設計對話」「非遺活化·智創新生」兩大板塊,以此呈現粵台兩地共有文化符號在現代科技賦能下的創新表達,彙聚海峽兩岸青年的創思,探尋「AI+非遺」的新可能。展覽共收到兩岸學生作品200余件,展出其中82件優秀作品。

展期為1個月,在廣東華僑博物館線下展出的同時,將通過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廣東華僑博物館、粵台學子中華情等公眾號進行線上展示。

「AI+非遺」碰撞文化新意
這場以非遺為舟、文化為帆,閃耀著青春創意、凝聚兩岸智慧的文創作品交流,有望孕育一批未來合作專案、跨越海峽的文化品牌。

據瞭解,本次交流展作品涵蓋兩岸包括非遺、傳統民俗和傳統工藝經典「符號」:舞龍、舞獅、潮汕英歌舞、青瓷、紮染、摺扇、佛山木版畫、媽祖、三山國王……都被兩岸青年用AI賦予全新的表達形態與數字生命。
記者在現場看到,媽祖、三山國王等傳統形象被臺灣青年設計成了Q版IP。他們借助AI製圖技術,衍生出印有Q版三山國王和媽祖形象的鑰匙扣、卡套、水杯等系列文創設計圖,可愛的造型與豐富的產品樣態令人眼前一亮。

「三山國王民間信俗發源於粵東,流播到臺灣乃至東南亞各國,島上有幾百座三山國王廟,超過600萬信眾,其宣導的‘護國庇民’精神,一直被廣泛認可」,來自臺灣的陳同學向記者介紹,他把人們印象中威嚴的三山國王設計成了萌萌的卡通形象,既尊貴莊嚴,又親和可愛,「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很開心能為中華民間信俗煥發新活力貢獻青春能量」。
兩岸青年共探中華文化「雙創」路
據悉,展覽開幕前夕,40餘名臺灣高校大學生和青年代表受邀參加了「文化煥新・共築未來」粵台學子中華情AI+非遺創新工作坊活動,與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的大陸同學一起,在廣州、東莞、深圳進行了參訪交流,以「AI +非遺」開啟跨越海峽的文化傳承對話。


活動設有小組創作環節,兩岸青年在協作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我們參考泡泡瑪特的樣式,在服裝和配飾的部分融入中山裝、旗袍、醒獅等中華文化傳統元素,同時結合粵劇妝造,創作出‘粵樂’和‘粵悅’一男一女兩個Q版人物IP」來自臺灣的蔡同學介紹,她先使用即夢AI生圖製作成玩偶的外形,然後由大陸同學進行上色和添加表情,「我覺得和大陸同學合作得很愉快,他們修圖技術又快又好,畫出來的表情都很靈動自然,有機會想向他們再請教。」

來自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的吳雅菲是第一次與臺灣同學合作,她很享受與臺灣同學交流創意的過程,「提起兩岸交流,大家都不約而同想到了兩岸傳統美食,在討論中,我們還瞭解到兩岸方言中的‘仔’都有小朋友的意思,於是我們便抓住這些共同點,設計出了‘蝦餅仔’的公仔形象」。在她看來,這樣的創作交流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更讓大家在瞭解對方生活的過程中,愈發深切地感受到兩岸文化本就同根同源、一脈相通。
文|記者 王瑜瑛、實習生 潘品心
圖、視頻|王瑜瑛、陳明謙、溫澤廣、林丹丹、陳賢宇、黎傑文 實習生 潘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