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專刊】德化龍門灘鎮 以產業融合鋪就共同富裕路

清晨的龍門湖,薄霧輕拂水面,湖心島的遊客服務中心已熱鬧起來。岸邊「龍東魚館」的陳劍生正忙著收拾著餐桌,鍋裡燉著的庫區大頭魚咕嘟作響,香氣順著湖風飄出老遠。
在德化縣東部,龍門灘鎮以水為脈、以農為基,走出了一條「文旅賦能、農業築基、工業提質」的共同富裕之路。從龍門湖畔「一魚多吃」的煙火氣,到城郊「後花園」裡果凍橙、百香果的甜香,再到古洋工業區機器輕響裡的「農工聯動」新畫面。這座小鎮用產業融合的密碼,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笑臉多了起來。

「魚躍龍門」 宴

「一魚多吃」帶活一片經濟

「這家魚館我們開了三十幾年,5個主廚都是家裡人,靠著魚館讓我們有穩定的收入。」陳劍生擦著手笑道,「自從鎮裡搞『一湖雙島』旅遊,遊客從年初到年底沒斷過,旺季一天能接待80多桌,臨時得叫20多人來幫忙,他們也能多一份收入。」
陳劍生口中的「一魚多吃」,早已超越了餐桌的範疇。龍門灘鎮以龍門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為核心,將「魚」的文章做深做透:既有 「一魚多吃」的餐飲招牌,年營收超600萬元;更有環湖文旅的延伸業態 —— 投資2550萬元的龍門湖體育公園正在建設,該公園公園錨定「運動 +」融合發展,10.8公里環湖健身步道串聯起騎行、露營等多功能運動場,打造「運動 + 全齡場景」;其中,投資200萬建設湖心島服務中心,完善「運動 + 文旅配套」;並借「一湖雙島」項目,推動運動與文旅結合,最終實現年接待5萬遊客的「運動 + 文旅」發展目標。環湖共享單車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村民分紅時都笑稱「騎著單車就能賺錢」。

遊客在湖心島騎行

碩儒村黨支部書記廖清松指著規劃圖介紹:「我們不僅要讓遊客來吃魚、看景,還要讓他們住下來、玩起來。正在建的『魚文化一條街』,將融入戴雲山築風格,把庫區移民文化、魚鮮美食、手作體驗結合起來。以後遊客來這裡,白天釣魚、騎行,晚上吃魚宴、看夜景,村民的日子能更紅火。」

果凍橙果園
果農在為果凍橙梳果

「後花園」裡的甜蜜產業

沿著蘇洋市政道路往山裡走,連片的果凍橙果園掛滿了果實,沉甸甸壓彎了枝頭。果農林明生正和合作社的社員們一起疏果,指尖劃過飽滿的果子,眼裡滿是笑意。
「這『紅美人』果凍橙金貴著呢,咱這海拔高、溫差大,種出來的果子皮薄無籽,甜度能到15度以上。」林明生剝開一個果子,汁水順著指縫流下來,「以前種水稻,一畝地一年賺不到2000塊,現在跟著合作社種果凍橙,畝產4000斤,地頭價10塊一斤。合作社還管技術、管銷售,咱啥也不用愁。」

陳德挺察看百香果長勢

龍門灘鎮作為德化縣「大城關的後花園」,藉著蘇洋市政道路通車後「5分鐘到城區」的區位優勢,把特色農業做成了富民產業。全鎮已發展「紅美人」果凍橙1000畝、黃金百香果300畝、油茶林3700畝,僅碩儒村的果凍橙年產值就達800多萬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讓小農戶融入大市場: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技術,甚至請來省裡的專家手把手教修剪、施肥;採收後通過電商平台、城區商超直供,溢價空間比散戶銷售高30%。
百香果種植戶陳德挺算了筆賬:「我這80畝黃金百香果,用的是標準化種植技術,畝產2000斤,做成果醬、果干附加值更高。鎮裡的休閒農業項目還讓遊客來採摘,一斤能賣到20塊錢。」如今,採摘游、農事體驗成了新潮流,遊客在果園裡採摘果凍橙、百香果,臨走帶箱茶油,一條「種植 + 加工 + 旅遊」的產業鏈,讓「後花園」的甜蜜流向了千家萬戶。

工人在給瓷坯擦水
古洋工業園

家門口打工「真方便」

「我家在上亭村,離工廠大概7公里,十幾分鐘就可以到了。中午在工廠的廚房裡做飯,老闆還給我們準備了大米、油、醬、醋…… 家裡還養了些雞、鴨,生活工作兩不誤!」在古洋工業區陶瓷廠車間,員工蔡婉麗一邊給瓷坯擦水,一邊笑著向記者分享。這便捷的打工場景,正是龍門灘鎮「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曾是農業鄉鎮的龍門灘鎮,如今憑借「社區、園區、廠區」三區聯創模式,成了「城郊工業強鎮」。古洋、蘇洋兩大工業園「雙園驅動」,160餘家企業入駐,陶瓷及配套產業形成完整鏈條,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
園區配套更是貼心。古洋工業園建成 1400 餘套保障性租賃住房、職工公寓,豐弘機械公司法人鄭友聰說:「公司70多名員工一半是外地人,幾百米外就有公租房,租了10幾套,員工走路就能上下班。」園區還構建「15分鐘」服務圈,公交站點優化、快遞驛站設立,生活便利度拉滿。社區裡的「黨建+」鄰里中心,設就業服務站,幫村民輕鬆找活。

龍門湖體育公園正在建設

從龍門湖畔的魚香繚繞,到山間果園的碩果纍纍,再到村民在家門口能就業,龍門灘鎮的共同富裕之路,藏在餐飲店主的營收賬本裡,寫在村民的笑臉上。未來,龍門灘鎮將繼續秉持科學發展觀,朝著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綜合開發的方向邁進,帶領更多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龍門湖體育公園錨定「運動 +」融合發展,依托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投資2550萬建環湖健身步道、多功能運動場,打造「運動 + 全齡場景」;其中,投資200萬建設湖心島服務中心,完善「運動 + 文旅配套」;並借「一湖雙島」項目,推動運動與文旅結合,最終實現年接待5萬遊客的「運動 + 文旅」發展目標。(許華森 許永源)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