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青年用青春視角記錄漳州發展

「同源共脈,情系漳州。」10月14日至16日,為期3天的「台灣媒體青年漳州行」采風活動在漳州舉行。旺旺中時、台灣聯合報、台灣新聞雲、中國海峽新聞社海峽新聞網、台灣人民報等媒體的青年媒體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台灣媒體青年一行前往薌城區和東山縣,到訪漳州古城、關帝文化產業園、南門灣、澳角村等地。

體驗非遺 兩岸同源
14日晚,台灣媒體青年們參訪漳州古城,從北廣場到太古橋小吃街,從徐竹初木偶館到非遺展示館,他們穿梭於古街巷陌,感受著漳州的歷史底蘊與文化魅力。
在徐竹初木偶藝術館,櫥窗裡陳列的木偶頭雕刻精細,與台灣歌仔戲裡的木偶造型幾乎一模一樣。木偶雕刻大師徐強老師和台灣媒體青年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紹了木偶戲在兩岸的傳承與發展情況。現場,木偶表演藝術家還為台灣媒體青年表演木偶戲。在手指翻飛間,木偶們彷彿被賦予了生命,演繹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在漳州古城,台灣媒體青年們看到了與台灣如出一轍的小吃與技藝,當他們步入古城的閩南功夫茶館時,更真正觸摸到這片土地最日常也最深遠的文化肌理。身著傳統服飾的茶藝師以嫻熟的手法展示了閩南功夫茶的沖泡技藝。從溫杯燙壺到高沖低斟,每一個步驟都透露出對茶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台灣人民報的呂冠霆記者說,這一夜的古城,不只是觀光,更像是一場「文化尋根」,「我們在鏡頭裡捕捉的,不僅是建築與美食,更是那份跨越海峽的共同記憶,原來『台灣味』本就是『漳州味』的延續。」

生機東山 澳角魅力
15日中午,台灣媒體青年團隊頂著大太陽來到谷文昌紀念館。
「真的難以相信,東山島以前是一片沙漠,如今卻是如此生機盎然。」在展區前,台灣媒體青年們停了下來,紛紛用手機和相機拍攝眼前的「景象」,並認真聽講解員的講述。展廳內的老照片、治沙工具,以及如今東山島綠意盎然的實景視頻,直觀展現了漳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效,也展示了東山人通過植樹造林、修建水利等措施,阻擋風沙,讓東山從「沙島」變成「綠洲」的過程。在台灣人民報呂冠霆的報導中這麼描述:「秋日微風輕拂東山,台灣青年媒體人一行踏入谷文昌紀念館,展廳裡散發著沉靜而厚重的氣息。泛黃的照片、手稿與歷史文件,靜靜地訴說著一段塵封歲月,也映照出谷文昌與百姓同甘共苦、扎根基層的精神軌跡。」
在這篇報導的結尾,他這麼寫道:「紀念館的展覽,也讓我們看見東山的變遷,從荒漠化土地到綠意盎然的田野,谷文昌與人民努力的痕跡清晰可見。這不只是歷史,更是一種提醒,改變與奉獻,需要時間,也需要集體的力量」。
東山關帝文化產業園是大家嚮往已久的地方, 走出谷文昌紀念館,15日下午台灣媒體青年團隊來到這裡。在香火繚繞的關帝祖廟前,青年們雙手合十,虔誠拜關帝。
據瞭解,台灣現有數百座關帝廟,大多數祖廟即是東山的關帝廟,這種信仰傳承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活化石」。行走在東山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百姓在家中廳堂懸掛關公畫像。而來自高雄的張瀚中記者也說:「我家後面就有一座關帝廟。我們拜關帝的貢品也跟是一樣用『三果』『五果』。」「兩岸的關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都是敬拜關帝的忠勇。」旺旺中時陳記者表示,這就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
16日上午,台灣媒體青團隊來到澳角村,探訪澳角現代化養殖基地、走進民居改造的特色民宿、參觀電商物流打包現場、與村民代表圍坐交談,見證了「澳角海鮮」如何通過網絡銷往各地,真切感受「生態+產業」帶來的民生紅利。
澳角村鑫嶼海民宿老闆劉雲星的「跨行」經驗,引起了台灣記者們的興趣,爭相提問,探討「生意經」;天涯澳角奶茶店的老闆潘美玲無「無意」中透露了她經營奶茶店的秘密「以前遊客來我們這裡旅遊的時候,想喝杯飲料都很難,我聞到了商業氣息就做到現在這麼大店」,更讓記者們點贊。


村民林湖端的漁村小芳電子商務倉庫裡,台灣記者們直觀地看到了海鮮快遞的打包全過程,以及對台灣來說十分「先進」的電商運轉模式:新鮮的海魚在零下60攝氏度的凍庫取出後,裹上一層薄薄的冰,再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分裝打包,最大限度保證海鮮的新鮮;蝦干打包倉庫裡,14位主播每天輪流直播的訂單,直接顯示在打包倉庫的電腦上,每天四五百單的量接到手軟……這些從大海裡捕撈上來的海鮮,沒有中間商,直接線上交易,再「飛」到客戶手中……
澳角村近年來依托海洋資源,以海洋捕撈、水產品養殖、海產品加工、電商微商、鄉村旅遊等五大主導產業協同發展,順勢走上漁旅融合發展之路。
旺旺中時陳記者感歎:「澳角村的轉型經驗,對台灣的漁村發展有借鑒意義。」大家表示將深入報導這裡的轉型路徑,為兩岸鄉村發展交流搭建橋樑。
據悉,本次采風活動中,台灣媒體青年們累計拍攝素材超百分鐘,後續將通過短視頻、專題報導等形式,在新聞媒體及社交平台推出系列內容,讓更多台灣同胞看見一個有歷史厚度、發展熱度、人文溫度的漳州,進一步拉近兩岸文化與情感的紐帶。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