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785 根據史料,古代帆船在海上航行主要依靠信風,所謂“北風航海南風回”。在木帆船時代,商民祭神祈風習俗由來已久,其目的是“俾波濤晏清,舳艫安行,順風揚帆,一日千里,畢至而無梗”,祈風求航海平安。古代祈風儀式大多由泉州市舶司主持,在九日山昭惠廟祭祀海神通遠王。祈風典禮非常隆重,山下廟前車馬絡繹,香煙繚繞。 那麼,“通遠王”是何方神聖?為什麼會稱之為“海神”?此前,南安舉辦首屆泉州昭惠文化研討會,聚焦世界遺產時代,彙聚學術界研究。我們跟隨泉州文史專家來到向陽鄉五台樂山泉郡昭惠祖廟——通遠王福佑帝君的發祥地,通過走訪古廟、古道、古橋,探索1000多年前的那些故事;通過古墓、古佛、古石刻、古陶瓷等歷史遺跡,瞭解當年盛況;通過專家探討和見解,更多更深入地瞭解宋代泉州海洋文化。 原為“山神” 宋時被奉為“海神” 在海拔1080米的南安向陽鄉五台樂山,有一座泉郡昭惠祖廟。該廟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興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年歷史。幾經滄桑,現存廟宇大殿於2008年重建,為抬梁式木架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屋蓋為單簷歇山頂,燕尾形屋脊,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主祀“海上絲綢之路”第一航海保護神“通遠王”——福佑帝君和觀音、朱公元帥等諸神。 說來有趣,這位叫做通遠王的海神,最初並不負責海洋事務,他的角色原是一位山神。相傳在唐朝時,來自四川的進士李元溥,在泉州西北的樂山隱居修行,得道坐化升仙,成了樂山的山神,被稱為樂山王。隨著時間的推移,九日山重建延福寺,樂山王顯聖輸送木材,從深山到沿海,由山神成海神,在九日山迅速發跡。山神樂山王又被命名為善利王,成為雨神。而到了宋朝,隨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發展,泉州當地的航海家和商人們,逐漸將海上航行一帆風順的美好願景,也寄託在這位神仙身上。它是泉州第一代“海神”。 ▲昭惠祖廟出土的宋元時期的陶瓷 相傳,宋嘉祐年間,郡侯縣宰祈雨有應,奏請加封通遠王為“廣福普利帝君”、朱相公為“昭惠福甯元帥”,賜廟額“昭惠”。鼎盛時期,這裡住有500多個和尚。寺廟遺址中,滿是古代的瓦當與石構件,還有當年的庭院舊簷,以及取水的古井和練武場。2005年,泉州文物專家對昭惠廟新出土的一批佛像、建築構件、瓷器等進行鑒定,發現其大部分為宋代文物。 據悉,除了向陽五台樂山昭惠廟外,目前,泉州各地供奉通遠王的廟宇還有九日山昭惠廟、洛陽昭惠廟、安平昭惠廟、青陽石鼓廟、池店龍潭昭惠廟、池店舊埔昭惠廟、鯉城雷鋒古地昭惠廟、豐澤皇墩昭惠古宮、惠安楚濱宮、惠安前湖昭惠宮、南安席裡聖霖宮、南安揚美昭惠廟、馬來西亞江沙昭惠廟等,可見其影響之廣。 石碑刻講述古廟700年風雨 而廟前的碑刻,遺留下古老傳說的同時,也記載了昭惠廟的歷史。 ▲700年歷史的五台碑刻 在向陽五台樂山昭惠祖廟前右側,有一方碑刻。碑高1.42米,長方形圭首,上陰刻楷書“五台”二字。據碑文記載: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陽春三月,安溪縣尹兼勸農事錢宗顯蒞臨五台樂山進香朝聖,乘興題鐫“五台”二字,書法瀟灑大方、剛勁有力。碑刻歷經700年風霜雨雪,保存較完好。1998年4月,南安市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霓羽仙壇 ▲觀日台 除此之外,古廟遺址現還留有其他石刻、碑刻。廟的前左側有“霓羽仙壇”石刻,至今200多年歷史,仍保存完好。碑高1.3米,坐北朝南,右上款題刻“乾隆丙午年春王正月中浣”,左下款“桃源牧鄭一崧題並書”;乾隆年間的石刻還有五台樂山“觀日台”摩崖石刻,下款有“江左鄭一崧書”,是200多年前永春桃源知州鄭一崧漫遊五台時留下的書法真跡。站在觀日台,看雲卷雲舒,心中自然一片寧靜。 ▲五伯僧墓塔 ▲朱相公墓塔 而在五台樂山觀日台北面約200米處有一座宋墓——朱相公墓塔。墓塔前側有重修碑記一方,長方形圭首,上陰刻楷書:“朱相公,祖福寧州,顯化于宋,有志可稽,封元帥。至大明萬曆辛亥年,五臺山住持僧員禮重修,寶藏題。”古聯語有:“顯化樂山留聖跡;累封宋代紀元勳。” 千年官道烙歷史印記 在昭惠廟下庵左側,有一條千年古官道。這是泉州市內目前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官道。路寬約1米,全長20公里。古道建於宋朝,是古代泉州通往永春、福州的交通要道。 ▲千年古官道 在昭惠祖廟前,古道被一分為二。一條古官道叫“平步青雲”,另一條則喚作“跬步千里”。據當地的吳先生介紹:“這是當年泉州通往福州的必經之路,也是秀才們進京趕考之路,是真正意義上的‘官道’。‘官道’的取名寓意要想‘平步青雲’之前,必須先‘跬步千里’,正如《荀子·勸學》所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藏寶圖 沿著古官石道往前走,遇到一“藏寶圖”。這是一摩崖石刻,高約39釐米,寬約35釐米,因年代久遠,歷經風雨侵蝕,字跡已無法準確辨認。聽說這方石刻流傳著一個非常神秘的傳說:誰能認准摩崖石刻上的35個字,就可以獲取寶物。 ▲連理枝 ▲臥雲橋 ▲八德水 古道上,還有拴馬石、“臥雲橋”“連理枝”等有趣又充滿歷史感的遺跡。而在古道綿延處,清泉“八德水”更是讓人驚歎。相傳,“八德水”是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8位大仙,各題一個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所以稱為“八德”。“八德水”一年四季潺流不息。我們掬水飲之,泉水清冽、甘甜,讓人回味無窮。 古往今來,騷人墨客、達官顯貴紛至遝來。據泉州市文聯原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陳瑞統介紹,宋代的蔡襄、朱熹等歷史名人,都來這裡登高覽勝、吟詠題詞過,是這裡曾經輝煌的歷史見證者。 如今,古道雖已沒落,但古廟猶在,“海神”也依然被人們祭拜著,仿佛那千年海絲文化,源遠,流長…… 作者 賴小玲 雷進榮 洪雅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