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609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訊。細心的人會發現,在進行正規的南音表演時,舞臺上會擺出木雕小金獅子給演奏家們墊腳,這種表演形式被稱為“腳踏金獅”。據說,這種獨特的陳設和禮儀起源於清康熙年間,與泉州南音晉京演出受到康熙皇帝的恩寵有關。
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2006年,南音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南音更是“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用“蜚聲中外”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在進行正規的南音表演時,舞臺上會擺出木雕小金獅子給演奏家們墊腳。
舊時,泉州各地在進行南音表演時,須在舞臺上搭蓋一座錦棚,棚頂高懸“御前清客”橫彩(後衍為“御前清曲”),橫彩邊掛一對或一盞木質宮燈。台中間放置五把太師椅,兩隻木雕小型金獅子(現衍為四隻),左旁立一繡有黃龍的涼傘。一應擺設,堪稱雅致典範。表演時,手持琵琶和二弦的樂師一襲長袍,為防樂器滑落,往往將大腿盤起(即蹺二郎腿),將樂器置於腿胯間,而後單足輕踏金獅,顯得姿態優雅。這種表演方式被稱為“腳踏金獅”,南音由此與“獅”結緣。
泉州南音樂團2004年赴法國舉辦“泉州南音專場展演”
“南音樂師腳踏金獅的由來,源於一則傳說,這則傳說還與安溪宰相李光地有關。”據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副團長曾家陽介紹,清初南音表演即有“腳踏金獅”的禮儀。相傳清康熙年間,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為相,有次他特地延請閩南五位南音妙手,晉京為康熙皇帝演奏南音。弦管中的琵琶、二弦樂師,彈奏時往往要蹺起二郎腿。但在至尊無上的皇帝面前蹺二郎腿,顯然有失皇家威儀。於是康熙皇帝命太監將龍椅之前的兩隻木雕金獅子拿來,一隻放在琵琶樂師腳前,一隻放在二弦樂師腳前,給他們墊腳,以便更優雅地演奏。自此,泉州南音樂師便有了“腳踏金獅”的榮耀。康熙在觀看南音表演後,很是欣賞,還賜封南音樂師為“御前清客,五少芳賢”,並賞黃羅傘。從此南音也被世人稱為“御前清音”。
如今,南音表演時腳踏的“金獅”已衍化為四隻。(陳小陽 攝)
如今,南音表演腳踏的“金獅”已演化為四隻,不光是琵琶和二弦,洞簫、三弦在表演時也會有“金獅”墊腳。南音的踏腳金獅從外觀上看,是脖系鈴鐺的小獅子,側身仰視,淳樸憨厚,造型十分討喜可愛。
曾家陽出生于南音世家,自幼深得泉州南音名家指導,嫺熟掌握南音琵琶、三弦、洞簫等南音樂器的演奏。據他介紹,泉州南音演出講究衣著得體,“行為舉止皆有禮法”。演奏者須著長袍馬褂上臺,坐太師椅,顯得溫文爾雅。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陶冶情操、自娛自樂的文化表現形式,它與閩南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閩南人聚居之地,幾乎都有民間南音社團。
在南音“有禮、有法”的傳承中,拜師儀式也是傳遞藝術薪火的重要儀式。據介紹,近年來在泉州南音藝苑中已經舉辦過多場南音拜師儀式。整個儀式過程包括拜南音祖師孟府郎君、遞拜師帖、喝認徒茶、贈送書籍及樂器、老師訓誡等環節,這種嚴格的拜師禮儀,古樸莊重,也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內涵和藝術魅力。“去年,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器樂專業研究生吳悠就來找我拜師學藝,我們舉辦隆重的拜師禮,其實也是想讓南音弟子們銘記傳承的初心和使命。”曾家陽說。
每次接受完弟子們的拜師後,曾家陽總會和弟子一起腳踏金獅,合奏一首南音琵琶曲。“南音精粹傳承道阻且長,承習者需要更加努力學習和實踐,才能使南音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