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海峽兩岸(武漢)人工智能產業合作交流會舉辦,兩岸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繪兩岸產業融合的創新藍圖。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武漢市有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到2024年,武漢市的人工智能企業有1300多家,產業規模已經突破了700億元,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92家,上市企業29家。特別是在高速光模塊、智能芯片、高性能計算、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和特色產品。從智能製造到智慧城市,從智慧醫療到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優化了產業結構,還催生了新的業態和模式,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與會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希望,通過交流會進一步加深對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認識,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創新發展。
東湖高新區是湖北省和武漢市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區,截至目前,全區匯聚人工智能產業企業500多家,產業規模超過450億元,基本實現了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的全產業鏈覆蓋。光谷中心城作為東湖高新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園區,已建成光谷人工智能產業園,引進了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格藍若、光谷東智等一大批優質的人工智能平台和企業,逐步打造全鏈自主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鏈。
圍繞智能終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優勢產業,東湖高新區打造台資集聚區,目前已經集聚了富士康、偉創軟件、聯發科、奇宏光電、台達電子、山川生物、鼎康生物等一批優秀台資企業。
東湖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近期又出台了發展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規劃,將在優勢領域打造20個垂直行業大模型和典型應用,建設一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園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今年年底有望突破550億元。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志強等五位嘉賓圍繞AI賦能醫療和產業創新路徑等展開圓桌論壇,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成果、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並針對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