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563
6月,泉州各地水稻已基本完成插秧,天氣炎熱,農作物用水量增大。在安溪縣官橋鎮馬獅村,全長約5公里的珍溪溪水繞村流淌,高約4米、寬約25米的馬獅水壩橫跨其間,守護灌溉著村裡330多畝水稻農田和茶園。
“當年建水壩,全村齊心協力,打通了農田灌溉的生命線。”68歲的馬獅村退休村支書廖金政站在馬獅水壩旁,看著涓涓溪水從壩上流過,回想起50多年前村民們齊心協力修水壩的場景,依然心潮澎湃。
20世紀60年代,馬獅村從善益村中分出,為了發展農業,保障全村農業生產用水,1965年年初,當時的馬獅大隊號召村民參與修建水壩。當時全村人口不到700人,但大家積極報名,300多人自發集結,成立了一支青年突擊隊。
“13層的水壩石階,都是大家挑來一塊塊大石頭,一層層砌起來的。”廖金政介紹,當年的他才11歲,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村民們徒步上山採石,肩挑下山,一層層砌起約4米高的水壩。大家日夜加班,雖然辛苦,但熱情高漲。4個月後,水壩建成。
因拓寬村路需要,如今馬獅水壩的寬度從原來的30米縮減為25米,但它始終是村裡農業灌溉不可缺少的水利設施。“修建水壩,也避免了珍溪上游的水土流失,讓村民們能安居樂業。”馬獅村黨支部書記廖志明介紹,水壩修建完成後,村裡還特別立碑紀念。
時至今日,雖因路面墊高,部分碑文字跡被蓋住,但石碑依然豎立在水壩旁,記載著馬獅村群眾曾經團結一致發展農業、保護家園的崢嶸歲月,以勵後人。
“東南方有一座山,形如跑馬;右邊一座山,形如帶刀將軍,可稱將軍騎馬走;南方一座山,形如醒獅,與前面廬宅山遙遙相對,猶如小兔拜金獅。”在與村民們聊起馬獅村地名的由來時,廖金政即興給我們創作童謠一首。
“你們看,這山像不像獅和馬?”站在村委會二樓陽臺,沿著廖金政手指的方向望去,前方就是綠樹蔥蔥的馬獅山,形如醒獅、跑馬的兩座山層巒疊翠,守護著馬獅村的一方水土。廖金政回憶,早年的馬獅山上有成片的茶園,獅形更是栩栩如生。
信步馬獅村中,處處綠意盎然,田間的秧苗長勢良好,承載著豐收的夢想。廖志明介紹,村裡的常住人口257戶共560人,農田和茶田種植面積350畝。建成馬獅水壩後,村裡又接連建了兩處水壩,搭建引水石橋,灌溉農田,也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跨過一段石棧道,人們可看到剛竣工的馬獅公園一期,亭台設計古典而簡約。這是官橋鎮首個村建公園,由鄉賢廖鋰平捐資300多萬元人民币修建。“不少村民晚上喜歡攜老帶幼來此休憩。”廖志明介紹,家門口的生態公園豐富了村民的生活。
馬獅村的鄉賢們傾力支援家鄉建設,帶動鄉村發展。2013年,馬獅村被授予“農業農村工作先進村”稱號,近年來多次被評為文明村。
“兩個村300多個村民合力將水庫建起來。”南安康美鎮梅元村黨委副書記蘇順達介紹,村裡的獅林水庫始建於1955年,1957年4月完工。水庫由毗鄰的梅元村、西林村兩村村民義務投工修建,雖無具體文字記載,但村裡不少老人還依稀記得當時熱火朝天的修建場景。
獅林水庫
獅林水庫於1985年、2014年進行除險加固。如今,水庫容量72.10萬立方米,灌溉良田面積1250畝。
在安溪縣龍涓鄉,有一座獅型溪水電站環繞於青山綠水間。說起這座水電站名字的由來,龍涓鄉石塔村黨支部書記吳聰水介紹,聽村裡老者回憶,水電站所處山中有一條小溪,早年村民們稱之為“獅型”(方言口音),口口相傳至今,水電站由此得名。也有村民稱,因舊時水電站所處的山形似獅子,故得名。“由於多年來植樹護林,現在滿山都是綠樹掩映,也看不出形態了。”吳聰水說,2001年水電站建成至今,一直正常開展水力發電。
在永春縣達埔鎮新溪村,建有一處用於截水灌溉農田的水壩。據泉州市民政局地名科工作人員介紹,該水壩始建於1810年,建成於1820年。因該壩底部有一塊大石頭,形似石獅,故命名“石獅壩”。
新溪村黨支部書記黃博嵩介紹,該水壩位於內洋自然村,寬20米,高5米,目前用於該村的農田灌溉,滋潤著新溪村50多畝良田。聽村裡老人說,2003年加固水壩時,在壩底曾發現一塊形如獅子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