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577
古裝電視劇《夢華錄》成為人們最近大熱的談資。電視劇將時代落在北宋,其原型故事為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除了劇情,該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以宋代女性視角,還原富有市井氣息的古人生活圖景和紛繁複雜的政治生活,打開了更具細節的宋代歷史現場。
劇裡的細節展現,不管是飲食、茶道、音樂、人文,甚至比較少在影視劇裡提到的市舶司,對於居住在“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由此可窺見千年前的人間煙火以及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
而眼下,它們正徐徐打開,借著“海絲泉州宋元中國”的東風,向世人展現一部泉州人的“夢華錄”。
電視劇《夢華錄》裡,三位女性角色均是經商能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看到這,很多人不禁要問:“在宋代,真的有女人經商嗎?”
回答是肯定的。和人們對古時女性固有認知不同,宋代的女性是可以經商的,而且非常普遍。據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餐飲業堪稱宋代最為發達的行業,餐飲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酒樓、茶鋪等,而食店、肉店、餅店也處處可見。大家熟悉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腳店”“孫羊店”指的是酒店。在這些商業街上,就有很多女性商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出現“曹婆婆肉餅鋪”“王小姑酒店”“王媽媽茶肆”“宋五嫂魚羹”等各類女性經營的店鋪。她們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店,其知名度可見一斑。
酒店裡跑堂的,也有俏女子的身影。她們腰系青花布手巾,挽著高高的髮髻,為客人換湯斟酒。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陳普的詩,講的就是閩南從商女子的豪氣:“女不專桑柘,內外悉如男,遇合多自嫁。雲山恣歌謠,湯池任騰藉。插花作牙儈,城市稱雄霸。梳頭半列肆,笑語皆機詐。新奇弄濃妝,會合持物價……吾閩自如此,他方我可暇。”
“閩越地區素有女性下地耕作、外出經商的社會生活習俗。特別是宋朝南渡,南外宗正司入泉,海外貿易的繁盛,不僅是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可能還傳播了不一樣的消費方式。當地的女性不會局限在閨閣之內,而是擁有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夷堅志》中就記載了泉州有賣藥的婦人,不僅賣藥還能治療一些疑難雜症:‘有婦人貨藥於市,二女童隨之。’或許也像‘陳媽媽泥面具風藥店’‘醜婆婆藥鋪’‘賞新樓前仙姑賣食藥’等,她們同樣有著現代的品牌意識,開著自己獨有的品牌藥鋪。”本地宋史愛好者楊波笑談道。
“女性經商,在泉州是有著非常寬鬆的政商環境的。泉州市舶司在南宋時期是最大的貿易港口政府機構,《夢華錄》的開頭就是以市舶司為主線,這讓我覺得這故事離我很近。”泉州網友曉星道出了她追劇的感覺。
讓泉州網友有沉浸式看劇感覺的還有“唐宋遺風”之稱的南音。
伴隨著《夢華錄》的播出,有許多細節也會受到網友質疑:劇中主角之一的宋引章彈琵琶時,琵琶是橫放的,如彈吉他。“琵琶不是豎著彈的嗎?是我沒文化還是劇組沒文化?”不少泉州網友紛紛“出戰”解釋:“我們南音就是橫抱琵琶,這樣的姿勢沒問題。”
“從劇中演員表演的圖片看,確實是南音琵琶的形狀,南音琵琶表演是橫抱的姿勢。”南音青年演奏家沈藝捷介紹。泉州南音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代,素有“唐宋遺風”之稱。表演時需要五種樂器互相配合,琵琶、十目九節洞簫、拍板,還有二弦和三弦,前三樣是主要樂器,後兩樣是輔導樂器,演奏時採用橫抱姿勢。唐代建造的泉州開元寺內的飛天樂伎、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造型,都是如此表現。“橫抱琵琶用撥片來彈奏,彈出來的聲音比較委婉、纏綿。”沈藝捷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泉州傳統文化嘗試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破圈”,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熱播劇《夢華錄》《長安十二時辰》等都有南音的元素出現。沈藝捷說,如何讓年輕人更好地瞭解南音、傳承南音,他們都一直在嘗試。去年他就在河南衛視和流行音樂歌手劉惜君合作《望春風》,“國風、民樂、流行音樂三者同時出現在一部作品裡,再加上現代的舞美和樂隊組合,從現場感受來看,是一種非常棒的創新方式。”在他看來,南音的創新,首先得要有扎實的基礎,在這個前提下,還需要保留它獨有的律學,“就是說不能破壞它的美學,除此之外,任何方式我們都會去嘗試。”
“中國飲茶方式常講:唐煮、宋點、明清泡。千年前宋代點茶被稱為中華茶道之巔峰。作為產茶大省的兩宋福建,點茶之風盛行于士大夫和老百姓家中,更是有著‘前丁後蔡’的俗語,這個俗語證明,宋代的泉州,點茶之風是非常盛行的,看電視劇,就能想像古時泉州人的茶生活。”泉州人蔡晶晶是鎮江非遺宋代點茶傳承人宋聯可的記名弟子,在晉江安海開了一家點茶工作室,閒暇時光,最喜歡的就是邀請朋友來工作室點茶,時不時也會和同好之人進行鬥茶。
點茶的原材料形狀是茶餅,由茶餅研磨成茶膏,通過有節奏地注水、茶筅擊拂,製作成有白色泡沫的茶湯。劇中提到的“龍鳳團茶”、青鳳髓都是製作茶膏的高端茶餅。“龍鳳團茶”是北宋的貢茶,產于福建建安。“前丁後蔡”講的就是北宋初期,宋太宗派當時的福建漕運使丁謂,監督製造皇家專用的茶,因壓制團茶的模具上雕有龍鳳圖案,故名“龍鳳團茶”。到後來,宋仁宗時期,蔡襄創制了品質更高的小龍團茶。而青鳳髓是一種名貴的綠茶餅,也產于建安。蘇軾在《水調歌頭·嘗問大冶乞桃花茶》中提道:“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鳳髓茶、龍團茶、兔毫盞經常被一起提到,可見當時泉州的茶風尚。”
“清水化丹青”,首集約第11分鐘,趙盼兒就秀了一手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百戲”,彈幕都說“這是最早的咖啡拉花”。茶百戲始于唐,盛于宋,到近代後,幾經失傳。
“用清水使茶湯幻變圖案,不同於咖啡拉花等採用不同顏色疊加的方法。”蔡晶晶說,“泉州點茶之風這幾年也挺流行的,但還沒形成一定規模,希望借電視劇能多向觀眾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除了茶藝文化,《夢華錄》裡孫三娘被設定為會做菜、做果子的女廚子,據說電視劇找來的顧問就是《宋宴》的作者。而《宋宴》裡三分之一的菜都來源於泉州人林洪的美食食譜《山家清供》。可以說,看《夢華錄》,看的既是一部具有創新的中國傳統文化電視劇,對於泉州觀眾來說,它又有了更多維度的發展和延續,可以讓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體會到古老文化,以及對本地文化的自信。”泉州網友曉星說。
作者 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