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第十四屆海峽論壇之論壇大會中有一位特別的台青,在那就是紮根在大涼山種植油橄欖的鄉青林書任,他站上論壇大會講述自己在大陸當「農夫」的經驗
林書任從容講述自己從台北到北大再到大涼山,從身份到情感再到觀念的轉變。2011年父親林春福到大涼山種植油橄欖的瘋狂,點燃了林書任的瘋狂,11年間父子二人從600畝油橄欖園拓展到了2.5萬畝,帶動了四川涼山州冕寧縣6800餘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收3倍以上。
2011年,台商林春福從台北抵達涼山,立志要做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橄欖油。「我們全家當時都覺得他瘋了。」那一年,林春福已將滿60歲。「2013年我從台北到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老爹說不給我生活費,讓我賣橄欖油,每瓶提成10塊錢(人民幣,下同),自己養活自己。」林書任的語氣有些無奈。
為了更好地賣自己家的油,林書任開始往大涼山跑。那是一趟堪稱漫長的旅程,他先從北京飛成都,轉機到西昌,再從西昌走高速,換國道後再進入涼山冕寧的鄉間小道。
「有一次父親開車帶我到橄欖園最高處俯瞰,油橄欖鮮綠鋪展,天空悠遠,遠處麥穗金黃,綿延到天邊,眼前的每種顏色都清澈明亮。父親說,有信心我們的油橄欖將要增種到10萬畝,你要真正認識這個時代,就要到最基層。
「父親也常說,發展中有困難是正常的,大陸有好的政策,有政府支持,也就多了迎難而上的底氣。」 林春福用每畝每年1000元的價格向農民流轉土地,並在第6年進入豐產期之後,農民用土地入股、參與每年36%的分紅,同時約定,期間發生自然災害,村民還有每畝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
「當初那個反對得最厲害的婦女,早已成了油橄欖園最勤快的農婦之一。」林書任笑著說。林春福、林書任父子,自己富也有效帶動了當地7個村的村民脫貧致富,逐步實現他們在大涼山的夢想。
「村民給我們的橄欖園起了個彝族的名字『木都哈尼』,那是火焰的意思。村民說,我們的到來,帶來了脫貧的火種,而台灣與大陸聯手,點燃了致富的希望。」林書任說。
從最初銷售橄欖油,到對外講述涼山脫貧故事,再到組織同學、公益機構定期支教,涼山不知不覺成了林書任的未來。
但是,土地解決了,又遇到了資金問題。「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只有地上作物,貸款很困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林春福父子融資拿到2000萬人民幣。
油橄欖的種植面積增加了、公路修到了村子裡、花園工廠開始動工、父親在當地有了大碗喝酒的新朋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這些新聞中的詞彙,在林書任面前有了更為具象的呈現。
去年,林書任組建了大涼山首家「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創建「龍頭企業+培訓機構+新農人+市場」模式,「計畫每年培訓5000人次農民,培養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農人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林書任說,在大涼山的工作中,發現鄉村振興工作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要為當地村民賦能,讓他們具備新農人的專業技能。
Related Stories
2024-08-28
2024-06-25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