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至山前,綠蔭石階,淙淙流水,盛夏的暑氣忽然消失在山林。獅子岩隱于安溪縣湖上鄉飛亞村四子峰。據安溪縣誌記載:“獅子岩(感化里),舊名歐岩。宋淳熙年間,道人張法慈創居。”民間傳說,因其側面看似一頭獅子而得名,又說獅子岩曾是明朝末代四皇子的隱居之地,又稱“四子岩”。
四子峰下,夏日山林中的淙淙流水聲格外悅耳。蒼翠的綠植掩映下,一泓清泉汩汩而出。飛亞村黨支部書記李水源介紹,這是與獅子岩一樣擁有800多年歷史的靈獅泉,泉水甘冽清淨,至今山下仍有村民取用。
拾階而上,很快來到一方石洞前。石洞由幾塊巨石拱成,內有一座建于宋代的舍利塔,據說是住持覺恬和尚埋葬骨灰之處。舍利塔直徑1米多,高近3米,塔底呈正六邊形,塔身為圓柱形,底座六面浮雕清晰可見,有麒麟、鹿等動物。據稱,此前曾有兩座舍利塔,但如今另一座僅存部分石構建。
行至岩殿前,遠山如黛。村民們至今口耳相傳,寺前可見99座山峰,各代表著一種動物。而獅子岩遠看像一隻大鷹,側面則像一頭猛獅,如今獅子的嘴巴、上唇、舌頭等部分仍清晰可見。
獅子岩舊址規模宏大,依山而建,占地幾十畝。岩內曾住有僧人,左側建有僧房,現仍有部分地基存在,四處可見瓷片碎瓦,還曾發現陶罐、茶杯、湯勺,以及一枚馬齒。岩殿內至今收藏有一口石槽,深達半米以上,槽面上刻有“歲次甲戌年春初”字樣。村民李永生說,相傳寺內曾有火炎禪師,力大無比,石槽或是其洗腳石。
岩殿內祀三代祖師、觀世音菩薩、安溪“三岩”祖師(清水岩清水祖師、泰湖岩惠應祖師、泰山岩顯應祖師)等。門前有聯:神光普照龍湖殿,聖地鐘靈獅子岩。
獅子岩四周叢林密佈,奇石、奇竹、奇洞散落其中,或獨立成型,或相映成輝。岩殿旁一片奇異的野生四方竹,經雨水的浸潤,正迅猛生長。竹子頗為奇特,看起來是圓的,摸起來卻是方的,有四條棱。相傳,岩寺僧人曾在菩薩面前倒插筷子許願,要是願能成,筷子就會發芽成竹,最後這雙筷子竟神奇般地生根發芽,長葉成竹,以至成片。據稱有村民曾移植四方竹至山下栽種,但長出來仍是尋常的圓竹,一時人們更加嘖嘖稱奇。
岩寺後方有一塊方石,如同屋頂一樣,與周邊巨石相拱而出一塊空地。炎炎夏日,一至空地,無限清涼。空地石壁上,有兩個洞口不大但會冒冷氣的石洞。李永生說,這就是傳說中獅子的鼻孔。曾有地質專家認為,獅子岩周圍分佈有石灰岩,很有可能存在著溶洞,與地表相接,由於溫差形成空氣流通,冒出冷氣。
相傳,獅子岩與碧翠岩之間,有條天然地道“鷹喉竇”,使二岩合而為一,兩岩寺住持經常從地道穿行往來,談經說禪,飛亞村的村民也是通過地道到湖頭趕圩。據說曾有好奇的村民把一隻母鴨綁上竹簽,羽毛用紅漆做記號,放入這洞中,幾天後竟然在湖頭溪美村找到了這只母鴨。只是時至今日,地道的出入口已無人能夠找到,只留下一個神秘的傳說口口相傳。
關於獅子岩,民間至今仍流傳著諸多傳說。李水源介紹,明代末年曾有湖頭人在朝為官,明朝滅亡之際,四皇子被帶回湖頭,削髮為僧,躲避戰亂,隱居終老。四皇子整天與獅子岩的火炎禪師、碧翠岩的慧真長老談經禮佛,並在山坡上荷鋤種植,種上京城帶來的茶苗。為此,兩位老禪師商議,把獅子岩更名為四子岩(民間稱太子岩),把他種的茶葉叫“四子茶”。如今,幾株茶樹仍在殿前自由生長,偶有村民上山採摘。不過,民間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流落到湖頭的可能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至於真相如何,或許答案只有悠悠歲月知曉。
時光荏苒,800多年來,獅子岩在歷史長河中幾經興廢。根據記載,明代,安溪湖頭李氏六世祖李森(號朴庵)曾捐資主持重修岩寺。清康熙年間,李光地也曾囑咐伯父李日燝重修獅子岩。後經歲月變遷,日漸荒廢,荒草叢生。直至1996年,廈門同安區蓮花鎮蔗內村有村民與飛亞村長者共同在舊址重建。
2010年,湖上鄉政府撥出部分資金開通上獅子岩的一段土路。露往霜來,岩殿亦日漸老舊。2016年,獅子岩管委會籌備組組長李連枝組織愛心人士洪愛讀、謝文築、李進江等鄉賢重新修繕岩殿。後又獲得安溪長卿劉國川等愛心人士支持,于2017年、2018年修成上山的水泥路。如今,交通日益便捷,歷經歲月洗禮的宋代舍利塔,讓人一見驚歎的岩殿奇石方竹石洞,依然靜守山林,看雲卷雲舒,待有緣人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