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7,541
安溪縣西坪鎮珠洋村地處海拔700多米的高丘陵地,因四面環山,被譽為“高山上的平原”,村裡有自然奇觀“獅虎分合石”。除了地理上有天然奇石,珠洋村還有多張“閃亮名片”:村民世代守護的風景林,成為生態福地潤澤一方;五代同堂、樂善好施的王高盛,人文典故教化後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民生服務,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我們村有‘獅嘴石’和‘虎嘴石’,可神奇了!”當珠洋村的村民介紹自己的村子時,很多人大概會用這樣的開場白。“獅虎分合石”是該村充滿神秘色彩的一張名片。
在珠洋村西部的獅子山上矗立著兩塊巨石,巨石之間有一道縫隙,目前寬處約1米,窄處約0.5米,人們攀爬到巨石頂部,在兩塊石頭之間可輕鬆跨越。“以前,兩塊石頭之間的縫隙是很大的,跨不過去,這幾十年來,縫隙縮小了很多。”珠洋村村委會副主任王木生介紹,兩塊巨石形成“獅嘴”,多年來正慢慢合上。
在村子南邊的虎形山上也有兩塊巨石,巨石之間同樣有一道縫隙。王木生俯身將手掌伸了進去,“幾年前是伸不進去的,這幾年縫隙慢慢張大了”。王木生說,獅子山上的“獅嘴石”和虎形山下的“虎嘴石”遙相呼應,是村裡的自然奇觀。
相傳,“獅嘴石”和“虎嘴石”每60年一開合,虎開獅合,相互交替。因“獅”“虎”二石奇異罕見,被載入《安溪縣誌》祥異篇。在“獅嘴石”附近的獅子山頂有一座獅子殿,在“虎嘴石”旁建有一處庵堂名為福壽堂,因兩處奇景寓意祥瑞,吸引著四方香客前來祈福。
珠洋村位於安溪縣東南部,平靜地臥在大寶山與獅子山之中,環繞村莊的山丘上,除了成片梯田狀的茶園農田外,還分佈著多處樹木特別茂密的林地。
“總共有7片這樣的林地,其中有4片面積比較大。”65歲的村民王清福介紹,這是祖先交代“不能動”的風景林,村民們恪守祖訓,代代守護著,“只可進山采藥、撿樹葉枯枝,不得砍伐樹木”。
酷熱的午後,置身位於獅子山的一處風景林,體感瞬間有如進入空調房,林間草木密佈,大樹高聳、根系深植,置身其中令人神清氣爽。
村民們世代守護的風景林成了村裡的福地,為村子營造了宜居的生態環境。“我們村四面環山,呈船型,而船是離不開水的,人更離不開水,全村的自來水來自這些風景林。”王清福說,風景林裡的草木自然生長,起到了保持水土、保護水源的作用,讓村民們得以用水無憂。
在珠洋村,“五代同堂”的美談和“五代公”王高盛的美德,深深影響著後輩村民。
村南道路旁立著一個石牌坊,牌坊高處正中的一塊青石刻著“聖旨”二字,下方石條上刻著“瑞應重熙”四個大字。石牌坊門楣上有“五代同堂褒獎奉政大夫王高盛”字樣,兩側對聯:“紫誥出天衢百歲三公應寵錫,綸恩頒海甸一堂五代樂升平。”
據記載,清嘉慶年間,珠洋村寨美角落王高盛為人樂善好施,和睦鄉鄰,廣置產業,五代同居,聲名遠振,時任福建省布政司李榮仁據實上奏朝庭,嘉慶帝禦封王高盛奉政大夫,賜坊銘志,親筆題聯,旌表恩榮。
在珠洋村,王高盛被尊為“五代公”,他是當地王氏十三世,據傳享年127歲。相傳,他80多歲還堅持勞作,每天到村裡各個角落拾牛糞積肥。一日,因拾糞之事,王高盛被鄰居打了,他擔心兒子們和鄰居發生衝突,回家後說是自已不小心摔傷的。後來,鄰居要外出謀生卻沒有盤纏,向王高盛的兒子開口,大家不予理會。王高盛知道後,勸兒子不計前嫌,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借給了鄰居。
王高盛品性敦厚,一生廣修善行,鄉人紛紛稱頌並以其為榜樣。王清福是王高盛的第7代後人,他介紹說,繁衍至今,“五代公”的後人有400多人,勤儉節約、寬厚仁義、與人為善的家風家訓代代傳承。
站在獅子山的“獅嘴石”上俯瞰珠洋村,村中房舍樓閣盡收眼底,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的家門口。王木生介紹,近年來,村裡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方面頗有進展,出門在外奮鬥有成的鄉賢們秉承先賢樂善好施的精神,心系家鄉建設,在村裡修路、建學校等公益事業上無私奉獻,幫忙不少。
“村裡有530多戶,戶籍人口2173人,常住在村的900人左右,多為老人和小孩。”王木生說,珠洋村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近400人,因青壯年長期在外務工,村裡老人生活只能自理,無人照料,為解決這一現狀,讓村裡老人老有所依,讓外出的年輕人放心打拼,村委會利用閒置的舊小學教學樓,改造建設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配有廚房、衛生間、娛樂室,設置床位、添置娛樂設施。“白天,村裡的老年人有需要有意願的,都可以到那裡活動娛樂,並得到照料。”
此外,村裡將閒置的舊小學教師宿舍修葺一新,創建了全縣示範衛生所,標準設定“三室”(診療室、注射室和觀察室)及“健康自測小屋”,配備基本設備和急救設備,讓地處邊遠山區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