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65,300
25日晚間7點,夜色籠罩下的泉州中山公園,草地上突然亮起一團紅光……在燈光的映襯下,泉籍藝術家吳達新的最新藝術作品《紅色的蜻蜓》正式點燈,吸引了市民遊客的目光。
在泉州中山公園的綠茵上,這只“紅蜻蜓”以平衡的姿態立於鋼柱之上,兩側翅膀張開,似要振翅飛翔。據介紹,該作品整體高9米、兩邊展翅有20米之寬、20米之宽、重達3噸有餘。其中,“紅蜻蜓”的身體是由帶有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底盤組成,一側翅膀由光伏發電板組成,其接收的電能會儲存到電池中,進而點亮另一側的不銹鋼翅膀。
“小時候常看見蜻蜓,尤其是在外婆院子裡捕捉蜻蜓的畫面,仍然記憶猶新。”吳達新說,追逐、捕捉蜻蜓是童年的一種樂趣,也是幸福的回憶,如今蜻蜓已難得一見,兒時的歡愉也只能追憶。因而,當他在南京濱江魚嘴濕地公園無意中再次見到蜻蜓時,一下子就喚醒了腦海中埋藏已久的回憶,觸發了創作“紅色的蜻蜓”雕塑的靈感源泉。
從靈感變為作品,過程並不容易。吳達新直言,一方面是如何利用新能源實現自動供電,另一方面則是重達3噸的作品怎樣才能在9米高空保持平衡。“這個作品創作難度大,已經孕育了好幾個月時間。”為此,他特地前往北京向神舟七號設計團隊請教作品創作的可行性,並邀請他們提供技術支援,最終利用“三點重力平衡”的物理特性,完成了這個“異想天開”的作品。吳達新說,這只鋼制蜻蜓總重量超過3噸,主體主要由兩側翅膀及中間大鋼柱組成。其中一側的翅膀佈滿光伏發電板,集合太陽能後供另一側翅膀亮燈,可自主形成綠色能源供給。在吊車及企業專業人員還有藝術家團隊的協作下,巨型蜻蜓以平衡的姿態立于九米高的鋼柱之上。
吳達新從小生活在泉州中山路,中山公園是他的童年樂園,能將作品安置於此,也是他兒時情懷的寄託。“作品製作難度頗大,我便先行在家鄉亮相測試,希望能為家鄉增添一道亮麗的景觀。”吳達新表示,測試期間,主要觀測太陽能供電運作情況以及作品在颳風、下雨等天氣下呈現的狀態。
走過世界多地之後,吳達新愈發感覺故鄉泉州是他藝術創作的寶貴土壤。2019年,他從北京回到家鄉,組織、舉辦各類展覽及交流活動,期待讓古城的藝術氣息煥發新活力。他表示,作品《紅色的蜻蜓》運用“科技+工業”的表現手法,旨在強調找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平衡點,體現綠色環保的主題,同時也寓意著找尋最初的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紅色的蜻蜓》作品以及吳達新在泉創作的不少作品,包括為慶祝泉州入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創作的《飛天》,在“第十四屆亞藝節暨海絲國際藝術節”主題展覽上亮相的長21米的《巨鱷》都是由鋼材製成,作品的創作前期都是在車間裡完成的。“我們很樂意通過先進的製造方式,協助藝術家完成作品。”參與製作《紅色的蜻蜓》的晉江某公司負責人說,他們是一家從事貨架及櫥窗展示等方面的制造型企業,隨著消費升級,他們的製造加工技術正逐步實現數字化賦能。從製造到智造,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方式,將品牌企業及藝術家所需要的創新設計要件逐一展示,並在最短的時間裡實現精细化制造。專注實業多年,企業十分認可《紅色的蜻蜓》這一作品的設計理念。“企業要持續發展,肯定離不開新能源利用以及綠色發展趨勢,兩者相輔相成。”
據悉,《红色的蜻蜓》在創作者吳達新家鄉泉州測試之後,將受邀參加在南京舉辦的國際雕塑藝術展,與全球的藝術作品同期亮相。
作者 張素萍 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