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68,217
童獅,作為中國傳統獅法技藝之一,是泉州刣獅傳統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童獅”主要傳承人之一林德華介紹,自古青獅講理,童獅講性。古籍《桃源雜記》記載:“青獅出境,童獅坐鎮。”童獅外形以團粉紮花為標記,形態以童性為趣,不拘於禮。行動以上下跳躍騰挪,左右戀物戲耍。童獅的傳統演練技藝由白鶴拳套路、對練、器械套路組成。表演形式由兩人或三人套上獅衣,扮成童獅。拳師手持刀槍棍戟藤牌等武器,以武術套路結合繞陣,變換隊形包圍獅子,而後纏鬥。童獅時而左奔右閃,回避兵器的攻擊,時而騰空而起,勇猛出擊,撲向人群,場面驚心動魄。在表演中,無論器械或套路,要求靠身近打,真刀真槍廝殺。
永春外山鄉雲峰村位於該縣東部,是永春、南安、洛江、仙遊四地的交界處。雲峰村是永春童獅的發源地,這裏有一座千年古刹——天竺寺(亦稱天竺禪寺),始建於唐。相傳“天竺王子”達摩祖師曾於此講禪解經。在天竺禪寺還出土過一尊陶制的童獅。雲峰童獅區別於其他舞獅的特點是:額頭繪有“王”字,脊背有九道紋路。宋以後,天竺寺僧將部分少林秘方、武術傳入民間;清鹹豐年間,永春人林俊起義反清,曾到雲峰屯兵,並在當地傳習永春白鶴拳法,有許多當地人加入義軍。20世紀初,雲峰人林日葵漂洋過海謀生,其間拜五祖拳大師幹德元、李妙為師,刻苦練習,得其真傳,與林寶山、陳桂芳等組建“抗日大刀後援隊”,為抗日戰爭輸送抗戰力量。回鄉後林日葵重組雲峰童獅武術隊,教演舞獅技藝,傳授五祖拳法。
雲峰童獅自明末清初以來,代代傳承,從不間斷。據傳,現永春民間留存的傳統古老藤牌及藤牌刀,是清初童獅隊隨永春人林興珠參加雅克薩戰役獲得大捷凱旋後,卸甲還鄉帶回的。其中一面藤牌殘件裏的火銃鋼珠尚在,足可印證其年代久遠。林德華表示,童獅作為一種古老的南派武術,曾瀕臨失傳。現僅永春縣外山鄉雲峰村民間尚保留童獅的傳統演練技藝活動,因此加強童獅傳承迫在眉睫。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心助力下,通過科學搶救、保護傳承和推廣宣傳,童獅文化逐漸“活”了起來。2015年永春縣人民政府將“童獅”傳統項目認定為永春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民間觀點認為,童獅乃是珍貴神獸,為吉祥勇敢的象徵物,承載著華夏民族的精氣神。林德華表示,近年來永春大力發掘童獅文化內涵,創造出“童獅IP”形象,將其作為核心,助力“文化+相關產業”發展(目前主要與旅遊、零售、農業等行業相融合)。永春一些特色鄉村遊項目還別出心裁地將“童獅”文化融入景區,童獅斗笠、童獅表演等的出現,仿佛讓福獅伴著遊客遊山玩水,其樂融融。林德華開心地表示,現今開發出的童獅文創產品包括童獅平安掛飾、寶鼎童獅、獅行孝道飛行棋、童獅藤牌香爐等,“這些童獅文創產品大多蘊含童獅的靈氣、福氣、喜氣、財氣等特點,提倡並弘揚孝道文化,故而頗受市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