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57,589
泉州晉江市紫帽鎮園阪村內的濟陽樓,既是晉江市第四批市級文保單位,更是蔡其矯詩歌研究會發掘鄉土文化魅力的重要場所。多少年來,詩人蔡其矯憑欄吟詠的場景,已定格成為泉州詩壇的不朽畫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座有著90年歷史的老厝,傾聽這裡發生過的故事。
濟陽樓位於晉江市紫帽鎮園阪村內,該建築是1932年由蔡氏十五世祖媽李煦娟主持,其三個兒子蔡鐘汶、蔡鐘泗、蔡鐘長共同出資出力、攜手鼎建而成的。工期歷時一年。樓成之後,即為當時閩南地區遠近聞名的標誌性“中西合璧建築物”。
蔡鐘汶、蔡鐘泗、蔡鐘長三兄弟幼時家裡並不富裕,只靠幾畝田地和龍眼樹討生活。蔡鐘汶系家中長子,生於1885年,6歲即入私塾讀書,由於學習認真,深受私塾先生贊許。十年私塾學滿,他一邊在泉州“珍利”號商鋪當學徒,一邊學得一手烹飪手藝。22歲後,蔡鐘汶先後到過印尼、新加坡、菲律賓等國謀生,主要從事烹飪業,後來還當過輪船“總鋪”(即管理伙食的水手)。37歲後,他作為家族長子秉承祖輩家風,勇擔重責,留在家中照顧年邁母親。
蔡鐘泗、蔡鐘長分別出生於1900年和1902年。1917年,17歲的蔡鐘泗拉著15歲的弟弟蔡鐘長,義無反顧地踏上前往印尼的客船,漂洋過海,從此開始異域他鄉打拼的生涯。在印尼,蔡家兩兄弟由擺小攤、開咖啡店起步,後來專營進出口貿易,大量收購當地土特產品再轉銷海外,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接著又經營酒吧,擁有十幾間商鋪,同時發展酒店業,生意興隆,收入頗豐。到了不惑之年,兩兄弟已成為印尼商界翹楚。
自從在印尼賺到錢後,蔡鐘泗、蔡鐘長兩兄弟時常將錢寄回家鄉,讓留在家鄉的兄長蔡鐘汶安排購置田地等家業。1932年,蔡家三兄弟商定要在家鄉建一座洋樓,以供老母親李煦娟頤養天年。此樓便是濟陽樓。
走近現在的濟陽樓,從外觀看這是一棟三層的鋼筋水泥構築的西式洋樓,外牆面皆用水磨石裝飾,整體建築顯得格外潔淨典雅。在佈局上,又有閩南石頭老厝的傳統風格,其內為三開間兩進格局,左右各有扶梯登樓。主樓右側建有護厝,具有廚衛倉儲生活服務功能;主樓左側和前方建有花園,具有休憩觀賞功能。花園邊上有一口8米深水井,井水清澈透亮,可以想見早年生活用水多賴此井。據悉,此建築物所用材料也可算是“中西合璧”:既有英國產的鋼筋,也有香港的“象標”牌水泥,還有本地開鑿的條石。
濟陽樓主樓正面入門分別是前廳、天井和後廳,錯落有致,具有冬暖夏涼功能。主樓二樓冠狀山花上有鎦金的“濟陽傳芳”橫書匾額,一樓大門門楣橫批則是“荔譜流芳”,兩邊楹聯為“族本中郎派,家承學士風”。據蔡鐘汶之子蔡其雀介紹,“中郎”指東漢文學家蔡邕,官至中郎將;“學士”則指北宋端明殿大學士蔡襄,著有《荔枝譜》一書。這副楹聯展現了蔡氏一族的深厚家淵。大門廳內的對看堵上還分別書寫著“百家文史大觀”和“數壁畫圖清秀”,卻是集大儒朱熹之字而成。整棟濟陽樓氣勢莊嚴,同時也向外傳遞著蔡氏明德修身的好家風。
蔡家三兄弟不僅在家鄉蓋樓,還捐建學校、教舍等,並參與家鄉各種公益慈善活動。蔡鐘汶之孫蔡榮生稱,園阪村裡的紫阪小學(舊校)便是1937年由蔡鐘汶、蔡鐘泗、蔡鐘長兄弟三人共同捐資、合力建造的。數十年來,該校蓓蕾爭春,桃李遍天下,為地方人才的發掘、培養作出貢獻。1982年,學校遷至新址,校園數度擴大,如今的紫阪小學已是市級評估認定的“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
蔡鐘泗、蔡鐘長兩兄弟在印尼華人圈中享有盛譽。蔡鐘泗積極支持印尼泗水當地教育事業,擔任新華中學董事長。1940年,日寇侵佔南洋期間,兄弟倆在印尼泗水積極參加愛國僑胞組織的抵制日貨、抗日捐獻活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著名僑領陳嘉庚從新加坡逃難至印尼,蔡鐘泗、蔡鐘長又憑藉自己的聲望,掩護陳嘉庚到印尼瑪琅避難。1949年至1952年,蔡鐘泗舉家回國,在北京定居。
蔡氏家族人才輩出,著名詩人蔡其矯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蔡其矯(1918年—2007年),蔡鐘泗之子,出生於紫帽鎮園阪村,幼年曾僑居印尼。1929年回國讀書,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1942年蔡其矯寫出詩歌《肉搏》,成為其早期代表作之一,聞名於世。1049年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教研室主任。從1953年至1958年,短短六年時間,他就出版了三部詩集——《回聲集》《濤聲集》和《回聲續集》,這一時期他的詩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呈現強大的新生命力。後來蔡其矯又出任福建省文聯專業作家,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等職。在將近七十年的詩歌創作生涯中,蔡其矯仿佛一位行吟歌者。他漫遊祖國四方,用熱切的心靈去體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享有“海洋詩人”“詩壇獨行俠”“詩壇常青樹”等美譽。2002年,蔡其矯出版了自己的詩選集《蔡其矯詩歌回廊》,這套選集展示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寬廣的創作思路,以及深邃的思想領域。有專家稱,中國詩壇的“蔡其矯現象”,為開拓中國南方鄉土詩歌和海洋詩歌、引領中國新詩走向繁榮發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蔡其矯的作品,有的獨立成書,有的被收錄為與他人的合集。
蔡其矯熱愛家鄉,眷念家鄉的青山綠水。在他生前,每逢春節、清明節,必回家鄉的濟陽樓居住一段時間,在此栽花種草、會友吟詩。在他曾經住過的居室內,迄今仍保存著他的部分手稿、照片、作品等珍貴資料。人們在濟陽樓內瞻仰詩人遺物,傾聽那些激情歲月裡的故事,仿佛又見到蔡其矯那健碩的身影還在樓上憑欄吟詠他的詩篇。濟陽樓的回廊很長,長到時光在這裡都有些斑駁,一如蔡其矯曾寫過的:“從英雄到海洋,從海洋到英雄,從熱愛大自然到熱愛一切人,也如回廊一樣,分不出開始和結束。”
雲散本無方,微吟莫彷徨。建于1932年的濟陽樓,作為蔡其矯的故居,現在已得到了保護,並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蔡其矯研究基地。96歲的蔡其雀、67歲的蔡榮生,還經常在濟陽樓內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們講解“蔡其矯詩歌館”各展區的內容。他們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人們記住濟陽樓,記住蔡其矯,記住鄉愁,共同守護晉江文化振興之根。
作者 吳拏雲 陳起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