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7,078 “石獅子全國都有,但泉州的石獅子有自己的特別之處。”資深閩南文化守護人、退休後擔任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長的陳日升說。 陳日升解讀泉州獅文化 陳日升與泉州文化打了一輩子交道,在他眼中,從石獅子身上能看到泉州傳統文化的內涵。除了在傳統建築中的廣泛使用,泉州在石獅子保護,以及通過石獅子架起兩岸民俗文化交流橋樑方面,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 特色一 閩南傳統建築 瑞獸守護家宅平安 漢代時,獅子以貢獅的身份,經海上絲綢之路等通道來到中原王朝,這也讓獅子與泉州結下了特別的緣分。這場緣分直接體現在泉州城的日常生活中,作為祥瑞的象徵,獅子元素在閩南傳統建築中隨處可見,它們以各種藝術形態展現出了“獅”情畫意。 “古時候,在寺廟、官府和大戶人家的門口有一對‘看門獅’。這對石獅子在門前對望,一隻頭朝左看,一隻頭向右望。左邊是雄獅,腳踩繡球,右邊是雌獅,腳下有一隻幼獅子。”陳日升介紹,獅子作為瑞獸,已經成為人們心中守護家宅平安,帶來祥瑞的吉祥物。泉州的“看門獅”形象生動活潑,是典型的“南獅”風格。 泉州的石獅子形象生動活潑,是典型的“南獅”風格。 除了憨態可掬的“看門獅”,民居的門前、屋頂,以及街巷交叉口處還常能看見“風獅爺”的身影,威風凜凜地蹲踞或直立著,為人們鎮風止煞。還有加了“石敢當”三字的石獅子,同樣寄託了人們消災辟邪、祈求吉祥平安的美好願望。 泉州也常能見到“望柱獅”,也就是裝飾在建築物望柱頭上的石雕獅子。在“海內第一橋”洛陽橋欄柱上,歷經千年風霜的28只小獅子見證了泉州港梯航萬國的盛景;在泉州大橋上,更是有326只形態各異的青石雕獅子,駐守著泉州市區的“南大門”。 在傳統建築中,還有一種極具泉州特色的獅子形象——閩南番仔樓屋簷上的滴水獸。作為房屋的排水構建本是從西方演化而來的,跟隨華僑從南洋來到泉州後,成為中西結合的產物。滴水獸以獅子為造型,既接地氣,也成了辟邪納福的文化情感寄託。 特色二 開元寺東西塔下 獅群千姿百態成打卡點 “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泉州對石獅子的保護是相當重視的。”陳日升說,“文管部門將泉州城裡部分流散的石獅子集中到開元寺內加以保護。” 泉州文管部門將泉州城裡部分流散的石獅子集中到開元寺內加以保護 如今,尋找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已經成為遊客到開元寺遊玩的項目之一。來到開元寺,大家會數一數這裡有幾隻石獅子,看一看這些石獅子分別以什麼樣的姿勢守護東西塔。這裡的石獅子千姿百態,表情不一。有的威嚴地“看守領地”;有的則咧嘴大笑,露出舌頭,充滿童趣;還有不少直立扭腰,搖頭擺尾,活靈活現。 尋找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已經成為遊客到開元寺遊玩的項目之一 在開元寺裡,還能看到好幾對像“歡喜冤家”一樣的石獅子。在通往西塔的路上有一對石獅子,左側雄獅腳踩繡球,咧嘴大笑,而另一側的雌獅子卻表情嚴肅,仿佛氣鼓鼓地看著雄獅。不少遊客笑稱,這就像一對正在吵架的夫妻。 “如果大家對石獅子感興趣,一定要到開元寺裡看一看,找一找。這裡的石獅子形態各異,十分具有觀賞價值。”陳日升說。 特色三 威遠樓前風獅爺 見證兩岸民間文化交流 “要說泉州有哪只石獅子是與眾不同的,那就不得不提到中山北路威遠樓前的風獅爺。”陳日升說,威遠樓前的風獅爺與“看門獅”的左顧右盼、形態活潑不同,它的體型大,身子半立,直視前方,仰天長嘯,氣場也更為強大和威嚴,仿佛與威遠樓的“威遠”二字相呼應。 風獅爺的作用並不是為威遠樓“看門”。風獅爺最早出現在泉州,是古時漁民出海捕魚時,為了防止、抵抗風災等衍生出的信仰。閩南人認為,風獅爺可鎮風、止煞,還有鎮守一方,守護平安的作用。 陳日升介紹,金門的風獅爺與威遠樓前的風獅爺形態非常相似,都呈直立狀,雙眼直視前方,咧嘴露牙。“威遠樓風獅爺的直立形象是比較少見的,而金門的風獅爺信仰就是從閩南流傳過去的。”他表示,風獅爺架起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橋樑,見證了兩岸在民俗信仰方面的緊密連接。 據瞭解,《金門縣誌》記載:“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語稱風獅爺,雲可擋風。”“風獅為鎮制風煞之神。”與泉州一樣,風獅爺在金門同樣是民間的“保護神”。 作者 李菁 莊麗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