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荔林水鄉的文旅牌「新打法」

初秋傍晚,溪畔的絲絲涼風,掠過露營地的一頂頂帳篷,陣陣喧鬧和說笑聲傳來。從莆田市區驅車僅10分鐘,就來到了荔城區西天尾鎮北大村。
在這裡,民居、農田、荔枝林、河流、渡口,還有紅磚燕尾脊的莆仙厝,共同勾勒出一幅「荔林水鄉」畫卷。
三溪交匯的北大村以水為脈,巧妙利用沿溪河道打造出水上巴士黃金航線。北大村荔枝種植歷史悠久 ,現依託1500餘棵百年荔枝樹建設荔林水鄉公園,將荔林景觀帶、濱水綠道、休閑步道與古村落串聯,水岸協同打造成集露營基地、狀元文化、垂釣閑趣、圍爐雅集、皮划艇經濟、潮玩互動、延續課堂於一體的新型鄉村文旅示範點。

8月19日,在北大村的「51趣·北大」帳篷營地,「少年行」研學機構的老師正帶著約20名兒童開展研學活動。 中新社

但昔日的北大村並不是這樣一幅圖景。村黨支部書記曾健手指著綠草茵茵的露營地告訴記者,這裡從前是養雞場、養鴨場,「環境是比較髒亂差的」。
「北大村共有1476戶,居民將近8000人,之前村民們主要以種植蔬菜、荔枝為生,不少人選擇進城務工,村裡也辦了一些小企業,」曾健介紹說,在將發展重心轉向文旅產業後,幾年的時間裡,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產業的發展也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有生意可做。「不少人都從事餐飲業、服務業,還有村民將房子租出去,大家收入都有不少提高。僅去年一年,村集體經濟營收就增加了三四十萬元人民幣。」
村民富裕、環境提昇,讓北大村的容貌煥然一新。莆田享有「海濱鄒魯」盛譽,狀元文化是城市文脈的重要元素,北大村借「北大」地名之利,更成為展示狀元文化的集中地。
記者看到,在溪水邊的綠道上,矗立著「解元」「會元」「狀元」等多座牌坊,詳細展示了黃公度等21名狀元的生平事跡,還有15名莆田籍院士的事跡介紹。
莆田本土文化研究員鄭智智告訴記者,這裡離城區不太遠,不少市民晚上就會過來逛一逛,在休閑的同時,會向孩子們介紹這些知名國士文人的故事,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正體現了市民的認可。
「投壺是古代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請大家站在這裡,把手中的箭投向壺裡,投中就可以得分……」在「51趣·北大」帳篷營地,「少年行」研學機構的老師戴曙正帶著約20名兒童開展研學活動。
體驗投壺、製作荔枝香、學習荔枝知識、瞭解狀元文化……孩子們寓教於樂,不亦樂乎。「北大村環境優美,這裡與我們荔林水鄉的文化很契合,硬件配套也很完善,孩子們很開心、也很有收穫。」戴曙說。
「我們在百餘畝荔林中融入『狀元之鄉』的文化底蘊,打造人文與自然相融合的場景。」「51趣·北大」帳篷營地運營負責人林淩也表示,莆田歷來崇文重教,「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古訓正是當地人進取精神的生動體現。
據林淩介紹,營地以荔枝林為主線,在吃、住、行、遊、購、娛等互動性的業態中融入狀元宴、科舉模擬體驗、以狀元為元素的伴手禮、潮玩等,讓遊客在休閑旅遊的同時感受到荔林水鄉的耕讀傳統。
如今的北大村已經躋身福建省金牌旅遊村之列,但曾健的雄心卻不止於此。「我們的第二期建設計劃包括了咖啡廳、書屋、跑馬場,還計劃引進音樂節……未來北大村還要增添更多新業態。」
鄭智智也看好北大村文旅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他建議,文旅產業要進一步發揚以「文」塑「旅」的獨特優勢,以「家庭文化」為切入點,深挖當地的狀元文化特色,同時進一步開發研學和文創產品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領域業態,讓文化傳承和旅遊產業進一步緊密結合,形成合力。(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