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因深愛故宮而嚮往北京並決意長久留居,來自台北的司宇辰是這樣的一位「Z世代」。
「故宮、雍和宮和長城,是隻要我在北京就『固定』會去的地方,」眼前這個清秀內斂的大男孩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這三個地方,他都集齊了「春夏秋冬」。
司宇辰,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二胡專業研究生。他出生於台北,祖籍江蘇淮安,祖父輩1949年落腳台灣。目前在北京還有堂伯父等當年留在大陸的親人。
4歲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司宇辰上小學時參加二胡社團。初中畢業,他萌生了走藝術專業的想法,因此進入一所高中的藝術特長班就讀。
「其實家人希望我走『正常』的路,讀普通高中,之後大學讀一個理科。」司宇辰回憶當初的決定時說。
2008年,9歲的司宇辰第一次來北京。雖然是奧運之年,但年紀尚小的司宇辰對北京印象不深。2012年,司宇辰小學畢業,第二次來到北京,訪故宮、爬長城、遛胡同……遊走間,「北京就在我心裡種下一粒小小的種子。」司宇辰說。
2015年,司宇辰加入台灣新竹國樂團,並在演出中走訪海外各地及大陸多個城市。2016年,再次因演出來到北京,他已決定,要來此讀書。廣泛搜羅北京院校信息、等待招生簡章、漫長的藝考歷程,經歷著急、緊張、忐忑等起起落落的心境,司宇辰終於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開啟心儀已久的生活。
在司宇辰眼中,2008年的北京似還沒有多麼繁華,但如今已有一個「質的飛躍」。「我喜歡這樣的一線國際化大城市,在這裡看世界,眼界完全不同」,司宇辰說,最吸引他的,還是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比如走在故宮裡,「建築帶給我的衝擊力和崇拜感,讓我沉浸在一個很寧靜的感覺裡。」
與北京心氣相投,可能與學習民樂有關。司宇辰認為,民族音樂根在大陸,這裡有台灣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二胡裡面有河南小麴、秦腔風格的作品等,「在台灣我們或許也會接觸到,但永遠不是那個味道。」
比如二胡《長城隨想曲》,裡面有一個樂章《烽火操》,練習這個曲目時,司宇辰特地去了一趟長城,爬上烽火台,望長城內外。「對我來說,這樣很能啟發靈感。」他說。
從大一到研一,司宇辰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四年多。學習方面,他感覺大陸同學實力強勁,「學習上會有莫名的推力」;生活方面很有趣,跟來自各地的同學一起去牛街吃涮羊肉,跟來自川渝的同學一起慢慢習慣吃辣,以及受東北的同學影響,說話開始「直來直去」。
其間,司宇辰還參與了同學們創建的ME.LODY音樂公益社團,並擔任負責人,一起將民樂表演帶入幼兒園、福利院、盲人學校,舉辦多場「器」系列公益普及演講音樂會。
「民樂可能不是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我希望通過新國風方向的努力,把民樂重新帶入年輕人的市場,復興中華文化。」司宇辰說。
假期回到台北,他會和朋友、老同學講起北京的生活。
司宇辰認為,「Z世代」代表「無限的可能性」。「我們這一代獲得了更好的教育資源,擁有更寬廣的眼界,不會因傳統而拒絕,也不會被傳統所禁錮。」
Related Stories
2024-09-11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