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1634年-1680年),字複甫,諡號「文正」,同安歸德裏後溪人(也有說是角美人,小時寄籍漳州府龍溪縣,取得龍溪生員資格)。他是明鄭時期的抗清名將,輔佐鄭氏經略台灣的「臥龍」,一生可概括為「開台首臣,鞠躬盡瘁輔佐鄭氏父子二十載,堪稱孔明再世;建章立制,嘔心瀝血推行教育科舉十餘年,比肩武侯封神。」
其父陳鼎,字子凝,號象圖,明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十七年(1644年)進士,甲申之變(李自成滅亡明朝40天,清兵南下入關摧毀了起義軍的大順政權,以及江南的明朝殘餘勢力,從此開始了滿清統治)後回鄉躬耕。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鄭成功攻克並佔據同安,時回鄉躬耕的陳鼎被委任為同安縣教諭。
隨鄭緣起:清順治五年(1648年,即南明永曆二年)七月,清軍總督陳錦攻破被鄭成功佔據的同安縣城並屠城4日,軍民死難4萬多人(今育才中學校門左側,仍立有「同歸所」石碑,銘刻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陳鼎不願降清,於孔廟明倫堂自縊殉國。
時年15歲的陳永華驚聞父喪,入城求屍歸葬後,從小就受到父親忠貞愛國思想教育的影響,決心「棄儒生業,窮心天下事」,在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下,投奔據守廈門島中左所一帶的鄭成功,奮起抗清。
開台首臣:鄭成功「與談時事,終日不倦」,賞識讚譽曰:「複甫,今之臥龍。」並授予參軍之職,協助鄭成功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南明永曆十五年)3月收復台灣。之後,「成功乃號台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康熙元年(1662年,即南明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病逝之際,給其子鄭經留下「陳先生當世名士,吾遺以佐汝,汝其師事之」的遺囑。
康熙三年(1664年,即南明永曆十八年),鄭經退守台灣後,更把軍政諸事皆委之規劃主持,成為開台首臣。陳永華改「東都」為「東寧」,並以東寧冠稱台灣。
奠基文教:陳永華主持創建台灣最早的文廟–台南孔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全台首學」,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康熙五年(1666年,即南明永曆二十年)正月,聖廟在赤崁(今台南)鬼仔埔上建成,旁建明倫堂。三月,在明倫堂設太學院,陳永華親任院長,聘請禮官葉亨為國子助教,儒學正式進入台灣。
在陳永華等人的努力下,「台灣文學始日進」「後秀子弟亦樂弦誦」,並要求閉塞落後的高山族各村社設立「小學」,方便入學受教育,「能句讀…能通漳、泉語者」,規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以及全台灣兒童必須「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有力地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傳播。
同時,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推行大陸的科舉制度,中試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為官員。陳永華對台灣文教事業的開創之功,成為台灣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也是在台灣推行大陸教育科舉制度第一人,永載史冊。
諡號「文正」:康熙十三年(1674年),陳永華任東寧總制使。
這時三藩(明末降清後,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平南王的尚可喜、靖南王的耿仲明)之亂爆發,受耿精忠(耿仲明之孫)之約,鄭經率領大軍進入大陸,陳永華留台協助時為監國的鄭經庶出(與乳母昭娘私通所生)長子鄭克臧(其妻陳妃,系陳永華之小女兒)總管台灣政務,所以遭馮錫範、劉國軒(與陳永華 「台灣三虎」)嫉恨排擠。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效命鄭家32年的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退居龍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岩),同年七月因憂悒成疾去世,與其妻洪淑貞(暱稱端捨)合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營區果毅村),台灣鄭氏朝廷賜諡「文正」。
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的李光地說:「台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台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施琅進入台灣接受鄭氏投降清朝後,陳永華歸葬於同安歸德裏後溪(今集美區後溪下店圩)。
「陳近南的原型」:據傳,陳永華是金庸《鹿鼎記》「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的原型,雖然陳永華沒有金庸筆下的高超武功,但小說中24次寫到「永華」的名字。「天地會」總舵主、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他以「玄天上帝」信仰為名,與異姓結盟,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尊化名為「萬雲龍」的鄭成功為龍頭大哥,從事反清複明的行動,頗具英雄本色和傳奇色彩。
民間傳說,鄭成功為了反清複明,開創天地會,潛伏於中國大陸,後傳予其參軍陳永華(即明鄭王朝東寧總制),為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的開山祖師,在各地聯絡人時,皆用「陳近南」之名發佈命令。
「開台進士陳夢球」: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陳永華次子陳夢球中進士,為台灣第一位進士。乾隆《泉州府志》載:「陳夢球,號二受,同安人。鼎孫,永華子,入白旗,康熙癸酉以旗籍中順天舉人。甲戌進士。」民國《同安縣誌》載:「陳夢球,石尾人,鼎孫,永華子。以才學著海外,後歸正白旗。中順天試。甲戌進士。」《台灣府志》(康熙三十五年序刊補刻本)之《進士表》列陳夢球為台灣第一,是開台進士、也是開台翰林。【本文作者:同安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永富】
Related Stories
2024-10-07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