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朱氏後人,我一直想看看朱子曾經生活、講學的地方,這次是圓夢了。」站在興賢古街盡處,回望這條不算長也不似其他景區般「熱鬧」的街巷,台胞朱振藩有些不願離開。
25日,參加「情系福建 茗香兩岸——兩岸文化聯誼行」的台灣文化界人士來到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鎮,敬拜朱子,漫步古街。
「琴書五十載」,武夷山地區在朱熹的人生裡佔據重要位置。半畝方塘,雲影天光,漫步在興賢古街,牆上隨處可見朱熹名言標語,窄道兩側的清渠中,一尾尾金紅色錦鯉往來翕忽,當地人說,錦鯉常聚於書院附近,「彷彿魚也愛讀書」。
「朱子的日常生活食用簡單。他住的房子是『其齋舍無以避風雨』,講學的時候,他便與學生們一起吃蒸小米飯。當茄子應季,就會用醋和薑末拌茄子吃。」作為台灣美食家,朱振藩也曾研究過朱熹的「食譜」。儘管醋拌茄子實在談不上美食,但其淡泊樸素、不為外物所擾的精神氣質值得借鑒傳承。
「拱手、高揖、拜……」隨著司禮官的朗聲指引,台胞們身著漢服,在悠長的鐘聲中完成了莊嚴肅穆的儀式。「一瞬間似有穿越時空之感。」台灣文創媒體藝術推廣協會理事長劉盈希說。回憶兒時經歷,她說自己從小就明白知禮數、孝雙親的道理,「這彷彿是中華兒女一種共有的基因,是潛移默化地在文化氛圍中涵養出來的。」
製作工藝技法傳承類電視節目是劉盈希一直以來的工作,「這讓我更體會到文化根脈的重要性。」作為四書五經的忠實讀者,劉盈希也常常結合自身經歷,與身邊年輕人分享書中感悟。「中華文化不是被束之高閣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水』,而是對我們的當代問題、現實生活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朱熹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方塘為何清澈?因其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永不枯竭的『源頭』。」長期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工作的台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說,朱子學說對台灣文化影響廣泛而深遠,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兩岸文化共同的根源,兩岸對中華文化共同的傳承是不會斷的。
行程中,朱子第26世孫、南平市政協委員朱勇陪同參訪。「兩岸共有的宗族文化、孝親文化中,都有朱子學說的身影。」朱勇說,朱子學說是「接地氣」的,例如《朱子家訓》中做人、持家的思想,仍為百年後的人們提供著修身處世、治家教子的古人智慧。(中新社)
Related Stories
2024-10-12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