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見證了中國社會變遷的重要歷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
近年來,大運河沿線一批博物館開館,助力運河文化展示、交流和傳播。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鄰近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一併成為大運河畔的重要公共文化設施。
這座智慧型綜合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9.97萬平方米,集展覽展示、社會教育、文保修復、收藏保管等功能於一體。
水波形狀的長椅、院內飄揚的船帆……博物館內,運河元素隨處可見。首都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兼東館籌備處主任張宇介紹,該館由共享大廳、展陳大樓和休閑水街組成,其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共享大廳屋頂造型似「船」,展陳大樓屋頂造型像「帆」,兩座建築間有一條長約270米、寬約20米的休閑水街。遠望博物館,屋頂、街巷路口、門樓等元素與水系結合,形成一處類似運河駁岸碼頭的場景。
作為博物館的重頭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在開館之際圍繞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以人、水、城為內容主線推出系列展覽。基本陳列「京華通惠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展出超過1000件文物、藝術品,以時間為軸,生動還原大運河發展演變歷史,系統展現運河沿線人文歷史價值內涵。
在專題展和臨時展中,運河沿線的城市與景觀成了主角。長27.4米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呈現大運河沿途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影像展」通過10年來同一地點的影像對比,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拔節成長」。
除了傳承文化,博物館的展品彰顯出科技力量。防震科普展廳內有一塊透明玻璃,透過其可見一座隔震支座。展陳大樓的地下,這樣的支座共有242個,它們將整座博物館「托舉」起來,大幅提升藏品、人員、場館建築的安全性,對文物庫房的防水、防潮也有較大幫助。
運河北首,流淌千年的故事仍在續寫。首都博物館副館長譚曉玲說,2024年,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推出「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顏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等展覽,陸續向公眾開放4D影廳、可視化庫房等展示空間。中國大運河沿線博物館的珍貴展品亦有望在館內相遇,與觀眾一同繪就「水」與「人」的畫卷。
Related Stories
2024-09-09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