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古厝連綿,客家文化濃郁。三明客家鄉村如何吸引台灣青年參與閩台鄉建鄉創探路三明市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7月19日,村裡來台灣大學生了……,寧化縣濟村鄉長坊村一時熱鬧非凡,他們來自台灣逢甲大學、亞洲大學,南京東南大學、福建三明學院,將以「活化「伊秉綬文化」助力革命老區振興,閩台鄉土微景觀營造探路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為主題的閩台鄉建鄉創,攜手打造長坊村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新地景。
一、伊秉綬書院重構設計為兩岸青年提供閩台鄉村文化融合交流載體
兩岸大學生以伊秉綬作品展覽館為載體,對這座歷史悠久鄉村古建築進行了精心的修復矯正、鋪設了地板磚、購置了新桌椅,使得原本傾斜欲倒的建築重新屹立起來並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團隊還巧妙結合周圍的山形地貌,運用黃土、石子等本土材料,在書院前進行精心造景,營造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此外,兩岸青年還運用數字技術建立SU模型,對這座珍貴的鄉村書院進行全面數字化保護。
本著一體多用的原則再次活化再利用為「伊秉綬書院」。長坊村書記借助書院給兩岸青年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兩岸青年以書院為媒介,進行交流伊秉綬書畫作品,為革命老區振興注入了新的融合發展新路。
二、閩台文化元素重構造景,共繪兩岸鄉村文化融合新美景
兩岸青年將媽祖、鄭成功、慈恩塔、儺戲等富有兩岸特色的元素融入牆面繪畫中,提升了鄉村的文化美度,體現兩岸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三、 兩岸青年以伊秉綬書畫造景,營造伊秉綬文化主題「微景觀」、「微公園」。為未來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增添載體。
在安顯樓副教授的指導下,兩岸青年從伊秉綬書法特徵中提取造景元素。就地取材,巧妙利用當地的竹、土、石、木等材料,夯築土牆,運用伊秉綬早期隸書「蠶頭燕尾」特徵營造微地形,形成微公園,形成一道兩岸融合靚麗的風景線,得到村民的高度認可與讚譽,村民積極參與,一起搭建竹展架、編織竹籬笆,自願貢獻家中的柱礎、石磨等物品,共同營造充滿文化氣息的鄉建鄉創書院微景觀、微公園,為兩岸融合發展增添新的色彩。
團隊創辦老師安顯樓副教授介紹說,三明學院「閩台鄉土微景觀營造學社項目驅動創新班」是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開展的2024年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重點團隊。
根據三明學院創新管理學院「專創融合」需求,指導老師安顯樓副教授從三明學院「閩台鄉土微景觀營造學社項目驅動創新班」中選拔優秀大學生並指導兩岸大學生聯合創辦三明市雲起時設計有限公司(閩台鄉建鄉創公司),未來團隊將以寧化縣閩台鄉建鄉創為起點,借鑒台灣社區營造經驗真題真做,為三明市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提供服務,培養兩岸融合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三明市鄉村振興添磚加瓦,以三明學院五位一體的驅動班為爆破點,深度落實三明學院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鄭松波 鄭訓焓)
Related Stories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