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喜 楊譞 吳小翠/文
2月10日至12日的夜晚,沙埕集鎮流光溢彩,燈光璀璨。鐵枝、線獅等非遺表演,吸引眾多市民及遊客前來共赴這場元宵盛會。
在鼓聲陣陣中,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沙埕線獅率先登場。一黃一紅兩頭線獅威風亮相,雙眼閃爍著靈動的光芒,它們時而追珠、時而戲珠,在絲線的操控下,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栩栩如生的表演吸引眾人圍觀。


將目光轉移至舞台後方,絲線紛繁交織,原來是在表演者們嫻熟地拉扯絲線,賦予了線獅鮮活的靈魂,盡顯生動與活力。
不多時,今晚的「主角」登場。數米高的鐵枝吸睛亮相,將當晚的氛圍推向了高潮。人群簇擁之下,3台鐵枝如來自雲中瑤台緩緩行進。小演員們粉妝玉琢,身著華冠麗服,懸空在空中既像雜技,又像魔術,令人嘖嘖稱奇。
鐵枝歷來是沙埕漁家元宵節的重頭戲,俗稱「槓」「閣」,吸收了民間文藝、傳統戲劇、舞蹈等藝術門類的精華。早期傳統的鐵枝是竹、木質結構,用人抬摃,為單層二三米高,叫平閣,用肩頭來扛。在遊行表演中,可以直線行進,也可以轉彎迴旋,小演員的表演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感。保持傳統的肩頭扛台閣造型也比較簡單,其表演形式更多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隨後發展成用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並固定於車轅上搬行,成為富有漁家特色、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



鐵枝製作的核心在於「做枝」,層與層之間稱為「過枝」。它的整個形態是這樣的:一台鐵枝中部以一根鋼條為桿,從底盤分出兩根鋼條伸向上層,並根據鐵枝內容需要,把鋼條製作成各種形狀。再將這台枝的人物、道具分層固定。鐵枝特徵主要體現在「過枝」的藝術性,設計別出心裁,重點在於「過枝」巧妙。在各枝重要部位綁上小演員,最多可達13人,演員坐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簡單動作,演繹情節。鐵枝車可推行,樂隊隨後伴奏,極具視聽效果。



沙埕鐵枝歷史悠久。沙埕地處閩浙海陬,港闊水深,漁業充裕,條件優越,是外來人口理想的棲息之地。據沙埕《劉氏宗譜》記載,劉氏先祖光發公派下的長泰、長成、長沛、長明公裔孫,於乾隆十一年(1746)從泉州永春徙居沙關即沙埕等地,開始他們新的生活。他們遵循先祖遺風,一般在節日、慶典、神誕、廟會時舉行搬鐵枝,現在於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舉行這一傳統節俗活動,以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年年有餘。
沙埕鎮的內澳、外澳、水生村、和平村、南鎮,歷來都有辦鐵枝的傳統。鐵枝習俗歷史始於明清時期,相傳由劉姓于泉州永春遷入並帶來鬧元宵習俗而衍生,傳承三四百年而不衰,並有新生代傳承人出現。2008年,沙埕鐵枝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海洋習俗文化中的一張金色名片。



今年,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沙埕鐵枝代表性傳承人劉端富的帶領下,沙埕鐵枝進行了驚艷的創新,其中一台鐵枝以「非遺賀春 蛇年大吉」為主題,融合白蛇、青蛇等形象,是今年全新創作的鐵枝作品。
「今年是蛇年,我們特地以白蛇傳為原型參考,設計了一台鐵枝,由小孩子扮演許仙、法海等角色,還原金山寺、雷峰塔等場景,我們希望用這台鐵枝祝福全市人民蛇年吉祥。」劉端富說。
來自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生小姚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精彩場面。「今天來沙埕就是為了拍攝非遺的紀錄片,作為我的畢設作品。」小姚說,他來自北方,第一次在福建參加這麼隆重的儀式,不論是道具妝造還是現場的演出情況,都讓他耳目一新。
在這場熱鬧的元宵節民俗活動中,火鼎公與火鼎婆、跑旱船、舞龍、彩環舞、颯風戰鼓、小品《歡天喜地鬧元宵》、舞蹈《白馬》《龍吟》等節目也輪番上場,在沙埕的街道上形成了一支極具漁家特色的元宵踩街隊伍。
據瞭解,此次民俗活動及節目表演都是沙埕群眾自編、自導、自演,集眾智、聚群力,展示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技藝和對傳統民俗的熱愛。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個海邊小鎮用它獨特的魅力,為四面八方的來客帶來一場難忘的文化之旅,也讓傳統民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