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市龍海區地處福建第二大江九龍江的出海口。九龍江流域河網縱橫,每年農曆舉行的「五月扒龍船」傳統民俗已延續六百多年。2025年全國龍舟大聯動暨漳州「龍江歲月杯」傳統龍舟邀請賽於5月21日至25日舉行,漳州15支參賽隊伍所用龍舟均由龍海區的造船世家吳福來、吳福寧兩兄弟所造。
九龍江流域水系發達,當地的生產、生活與舟船結下不解之緣,龍海區造船業應運而生。其中,有百年傳承歷史的龍舟釘造技藝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52歲的吳福來是這一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
「以船會友,賽龍舟讓人快樂、讓人振奮和團結……」吳福來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民眾對民俗活動愈加重視,當地龍舟賽越辦越多,參與人數逐年攀升,找他們製造的龍舟長度也越來越長。
「改革開放前,我們造的龍舟約15米,十年多前加到20多米,這幾年甚至加到30多米。我做過的最長龍舟達36米,可容納90人同時劃。」吳福來說,龍舟製造經費均由村莊自發捐款而來,近年來捐款金額有增不減。他認為,這一充滿激情與拚搏的民俗活動日漸盛行,與當地民眾經濟水平提高有關。
製作完成一條傳統龍舟要經過選材、開鋸木、安底起底、做大坡、安肋骨、塗漆、請船下水等10餘道工序,用時少則一周、多則半月。在選材方面,福建杉木韌性好,纖維密度高,水中浮力大,很適合做龍舟。吳福來說,用料和工藝直接影響行駛速度,要非常謹慎;龍海的龍舟未安裝龍頭,祗為適應水鄉河道狹小、小橋多的特點。
在最後一道工序「請船下水」,當地會舉行新造龍舟吉水儀式。進獻貢品、祭拜祖廟、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儀式莊重又熱鬧,岸邊會擠滿想一睹新龍舟風采的民眾。吳福來會為新龍舟「點眼」,「我們這一派龍舟用鷹眼,形狀如三角形,寓意龍舟如鷹一樣行得快、看得遠」。
閩南地區龍舟競渡時間跨度較長。據吳福來介紹,龍海區最早在農曆四月初一開始組隊訓練,最遲賽到農曆五月二十才結束。
吳福來說,賽龍舟既是閩南「愛拼才會贏」精神的生動體現,也寄託著人們希望風調雨順、添丁發財的美好願望。
吳福來的龍舟目前供應漳州、廈門、泉州、廣東潮汕。他和徒弟們一年可建造20艘左右,在訂單高峰期常起早貪黑工作才能按時交付。他介紹,民間對賽龍舟的熱愛推動了龍舟釘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市場需要更強競賽性能的龍舟,且對美觀度也越發重視,以前祗需簡單上色,現在需請專業人員描繪。」吳福來希望,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傳承千年的龍舟破浪向前,生生不息。(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