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貿港戰略藍圖下,海南不僅以開放經濟為引擎,更將非遺文化、觀光旅遊與教育創新三者交織,打造兼具國際視野與在地底蘊的文化高地。從黎族織錦走進展演課堂,到老爸茶文化融入旅遊體驗,再到黎安國際教育試驗區試點未來學校,海南正以文化為骨、教育為魂、旅遊為橋,形塑「文化自貿港」的新樣貌。這不僅是經濟布局的延伸,更是一場跨域整合的軟實力競賽,讓世界看見一個活力十足、文化深厚的現代海南。圖與文:陳金旺
海南黎安試驗區打造國際教育新高地 智慧圖書館成學術核心
位於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的「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自2020年啟動建設以來,逐步打造成為海南自貿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園區以開放辦學模式、國際化校園環境以及數字化學習場域,吸引中外高校進駐,其中具代表性的智慧圖書館,更被譽為學術核心與共享典範。
黎安試驗區規劃面積12.72平方公里,採「大共享+小學院」的創新辦學模式,建構跨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師資共建、資源共享的開放式學習體系。截至目前,園區已引進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等22所境內外高校與合作項目,正式辦學項目已超過15個。
目前園區師生規模已超過5000人,預計2025年達到1萬人,2035年邁向3萬人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學生人數穩步上升,國際學生比例已突破10%,充分展現教育國際化成果。
園區核心地標黎安圖書館,2024年正式啟用,以其獨特三角梅造型與依山傍海地理位置,成為園區的學術象徵。該館結合現代科技,設有RFID智慧書架、自助借還書系統、AI學術推薦平台,以及虛擬實境(VR)互動專區,全面提升讀者體驗。
不僅提供超過百萬冊紙本與電子資源,圖書館更與入駐高校建立聯合資料庫,支援跨校遠端檢索與數位學術資源共用,實現「一館連多校、資源共享不設限」的開放服務理念。
此外,圖書館內部設置多功能靜音艙、團體研討空間與沉浸式閱讀區,支援學生個別或協作學習需求,也成為園區舉辦大型講座、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場域。
試驗區實施「五互一共」機制(互鑑、互通、互融、互選、互認、共商),強化教學制度與學術合作靈活性。園區也積極推動產教融合,與企業聯手打造黎安數字實驗室、媒體創新平台與人才培訓中心,讓「學在黎安」成為結合知識與實踐的育才新標誌。
同時,黎安試驗區已被納入海南省「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專業教育與價值教育相融合的路徑,建立校地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檳榔谷打造非遺觀光新亮點
走入海南五指山下的檳榔谷景區,彷彿走進黎族與苗族的時光隧道。在這裡,非遺不只是展品,更是日常生活的肌理。黎族婦女手中的黎錦千絲萬縷,織出古老傳說與族群記憶,也織就今日文化觀光的新亮點。檳榔谷不僅是一處景點,更是一座活著的非遺博物館。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位於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佔地超過千畝,依山傍水,是目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遊區之一。這裡保存並活化了包括黎錦技藝、黎族打柴舞、苗族銀飾工藝、竹編、古法製陶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黎錦堪稱黎族文化的瑰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棉織技藝之一,早在三千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已有記載。黎族婦女以「腳踏背機」技法將棉線、麻線與植物染料編織出紋飾繁複、色彩斑斕的布匹。黎錦不僅用於日常衣飾,更承載婚禮、成年禮等族群儀式的文化意義。
檳榔谷的非遺觀光模式強調「沉浸體驗」與「互動傳承」,旅客可以親自參與紡線、染布與織錦,也可欣賞到原住民的歌舞展演、特色建築如「船形屋」、品味黎苗風味美食如五色飯與山蘇野菜,真正從身心感受民族文化的溫度。
此外,園區也結合現代創意開發文創商品,將黎錦紋樣延伸至服飾、包袋、飾品,讓非遺工藝不再只是博物館裡的靜態展示,而是走入生活的文化設計語言。
瓊台非遺專家交流座談
從傳承走向創新,共譜非遺新篇章
在海南海口市舉行的「瓊台兩岸非遺保護交流座談會」圓滿落幕,來自兩岸的非遺領域專家、工藝師與文化工作者齊聚一堂,就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展開深度對話,並透過親身體驗與交流,激盪出豐富的靈感與合作契機。
此次台灣非遺交流團以專業論述,深入海南多個地方體驗當地多樣的非遺文化,如黎族傳統織繡、海南八音、瓊劇等,並透過親手製作、表演觀摩,深入理解其技藝與文化精神。
在演講座談會中,雙方專家面對面分享自身實踐經驗與創作理念。陳金旺介紹了台灣大肚山紅土文化,如何作為陶瓷創作的重要媒材,並強調地方資源與工藝轉譯之間的深度連結。陳文濱則從陶刻藝術出發,結合書法與詩詞的意境美學,闡述工藝不只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更可融入日常美感生活。陳瑞諭強調實用性與人體工學在生活陶設計中的必要性,提醒大家創新的工藝作品正是未來的文化資產。
在交流互動中,也激發出跨界靈感。例如茶藝師張家鳳受到海南「老爸茶」文化的啟發,現場提出以椰汁融入宋代點茶的實驗構想,並與茶藝師蕭淑玲、謝素純即席示範,開啟傳統茶文化與地方風味融合的可能性。童玩創作者張樸勻現場展示其結合結構轉換與創意思維的童玩設計,吸引眾多參與者的關注,並促成初步合作意向。
來自海南的非遺傳承人也提出寶貴的觀察與回饋。椰雕藝師劉雅表示,此次交流讓她看見傳統材料如椰殼,也能透過設計思維,與當代審美接軌,並思考椰雕與動物意象如犀牛的結合,作為創新方向。
海南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帥表示,非遺的保護不僅是原樣保存,更需引導傳承人結合當代生活與美學,讓非遺融入現代場景,延續文化生命力。
這項活動由台盟海南省委會、海南省旅文廳、海口市非遺保護與傳承協會承辦。不只是文化的交流,更是創意與技藝的激盪。透過深入地方、實地體驗與專業對話,為未來兩地在非遺領域的合作與互動,奠定了真誠且深遠的基礎。
傳統邂逅新時尚 酒店「老爸茶」成旅客新寵
在海南海口國貿商圈的核心地段,一場結合本土風味與現代品味的「老爸茶」文化正在悄然風靡。位於皇馬椰海國際酒店內的一品派茶樓,主打傳統海南老爸茶體驗,不僅吸引在地饕客,更成為外地旅客在海口尋味文化的必訪之地。
老爸茶,原是海南街頭巷尾老一輩人泡茶聊天的生活儀式,如今在皇馬椰海酒店的演繹下,搖身一變成為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場景。茶樓設於酒店一樓,以原木質感與現代簡約設計融合南洋元素,呈現溫潤雅致的用餐氛圍。從熱騰騰的港式蝦腸、香酥排骨包,到海南粉、糯米雞、傳統甜湯,品項多樣、價格親民,卻不失精緻。
不少住客表示,這裡的老爸茶既有懷舊風味,也有精品茶餐的舒適與服務。更有本地居民慕名而來,稱比不少茶樓更講究,卻一點不浮誇。
「我們想讓旅客在這裡,不只是住酒店,更能品海南、識海口。」皇馬椰海酒店管理層表示,將茶樓定位為「文化入口」,不僅滿足味蕾,更傳遞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與人情味。
海口正以多元面貌迎接四方來客,而這一盞盞熱茶與一道道風味小點,或許正是旅人記憶海南的最好方式。
海南疍家文化活起來 推動展演與海上體驗吸引遊客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動下,海南疍家文化正以沉浸式展演、歌謠演唱、海上生活體驗等創新形式,吸引越來越多遊客走進這片昔日漂泊的海上人家。
陵水新村港目前約有 1.5 萬人居住於疍家傳統聚落。並於2023年成立海南首座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疍家博物館。博物館匯集疍家的歷史、生活場景、節慶風俗、傳統工具與歌謠展示,為遊客完整呈現水上人家的文化風貌。
蛋家人傳統歌謠疍歌亦稱咸水歌已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歌謠是疍家人語言、情感與海上生活的融合音樂,常在節慶與展演中現場演唱,讓觀眾透過旋律感受他們與海共生的生命歷程。
海南各旅遊區積極將疍家文化與文旅融合。榆東、陵水、三亞等地推出水上婚禮再現、烹製蛋家糕、製作魚粥及美食互動遊戲等體驗項目;博物館設置虛擬話筒與互動裝置,讓遊客模擬演唱疍歌並身穿疍家傳統頭飾,宛如成為蛋家人之一。
海南省旅文廳與文化廳等單位依托端午、小長假節點,在海口、三亞等地舉辦「非遺展演節」與研學旅遊專題活動。包括疍歌演唱、黎族舞蹈、椰胡音樂、擂鼓舞以及疍家歌謠講解與互動體驗等,讓遊客在旅遊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疍家文化與海上絲路文化相連,擁有豐富的歌謠、信仰、船歌與節慶傳統。然而隨現代化進程與族群上岸安置,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連結逐漸淡化,傳承人員正面臨斷層風險。學者與文化工作者正致力於以數字化、校園教育、文化創意產業和研學設計等方式,使疍家文化在文化旅遊中「活」起來,也「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