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燦爛映潮風 海口白沙門天后宮展現極致金箔工藝美學

位於海南海口白沙門上村的「天后宮」,在歷經三年重建修繕後,以其裡外金碧輝煌的建築風貌,再度驚豔海內外信眾與旅人。其金箔工藝之精湛,不僅堪稱潮汕宗廟建築的代表作,更展現傳統匠師技藝的極致美學。

走進廟宇,迎面而來的是一道貼滿金箔的山門與雄偉的牌坊,石柱上雕刻著祥龍盤繞,氣勢磅礡。主殿內十四根巨型盤龍柱同樣以金箔覆飾,層層貼金之下,每一鱗每一爪皆展現細膩雕工與光影律動。即使是屋簷、窗櫺與橫樑,也不放過任何一絲細節,皆以貼金、雕繪與彩塑並施,融合閩南與潮汕建築語彙,營造出光華奪目的視覺張力。

據了解,此庙始建於元末,已有約七八百年的歷史,是海南最古老的媽祖廟之一。原址在白沙門港口,曾為潮汕商人在海口的補給站和信仰中心,後因海禁、殘破等歷史因素數次修葺、重建,並於兩年前完成大規模重建修繕工程。

其重修工程動員近百位工藝師參與,採用傳統「純手工金箔」技術,每張金箔厚度不足0.1微米,貼附過程需在無風、無濕氣條件下進行,一座宮殿需耗費上萬張金箔,工程繁複、耗時驚人。

這不只是信仰的空間,更是工藝的殿堂。據了解,該廟堂呈現的不只是華麗,更是東南沿海古老建築技藝的活教材。尤其在夕陽映照下,整座廟宇閃耀金光,莊嚴又瑰麗,令人讚嘆不已。

白沙門天后宮為潮汕移民海上拓殖的重要信仰據點,歷經明清海禁、戰亂與時代變遷,多次修建重生。此次重修,不僅恢復其歷史原貌,更賦予新的視覺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當代媽祖文化重要地標。廟宇每日對外開放,除香火不絕外,亦吸引眾多攝影與建築愛好者前往參觀,成為白沙地區不可錯過的文化亮點。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