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從軍抗日,77歲上山造林,家住木蘭溪上游的王慶仙用超過 20年光陰帶動千餘村民共築青山——
9月3日上午,在地處木蘭溪上游的仙遊縣度尾鎮潭邊社區,99歲的抗戰老兵王慶仙早早戴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章,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候觀看九三閱兵直播。閱兵開始,看到戰旗方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他用顫抖的手,支撐著起身立正。
「趕上了好時代,我真高興。」觀看完閱兵直播,撫今追昔,王慶仙說,年紀大了,眼睛花了,可屏幕上軍裝的橄欖綠,家門口西山上樹木的翠綠,山下蜿蜒的木蘭溪水的碧綠,總是在眼前交織、重疊,感覺心裡特別亮堂。
王慶仙生於1926年,自幼喪母。1944年,就讀於仙遊慕陶中學的他,聽聞「日寇侵入閩侯、連江,八閩土地、人民將遭蹂躪」,志願報名抗日。這年冬天,他隨青年遠征軍奔赴江西黎川集訓,輾轉贛浙閩,之後被編入第31軍208師622團迫擊炮連。
抗戰勝利後,王慶仙考入仙遊師範學校。1952年,在潭邊小學教書,1982年退休。
1999年木蘭溪綜合治理啟動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中下游治理成效顯現。這一切,讓年逾古稀的王慶仙心動不已,身體尚好,何不發揮餘熱,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此時,木蘭溪中下游綠意盎然,上游的山鄉興起生態建設熱。
展示獲頒的2枚抗戰勝利紀念章.jpg)
眼見四周山鄉漸綠,唯獨西山「掛白」,王慶仙坐不住了。然而,因造林週期長、見效慢,鄉親們有顧慮。2003年春,一連幾天跑到鄰鎮摸清樹苗、技術、效益等行情後,這位身板硬朗的老兵鐵了心:一個人也要造林。
在潭邊壩頭118號古厝,記者看到,王慶仙當年植樹造林穿的蓑衣泛白,布鞋、雨靴沾著泥點,用的鏟柄磨破了皮、凹痕如溝,水桶沿還鑽出小草。
那時,每天天不亮,西山還籠罩在薄霧中,這位老兵就上山種樹了。在日出的陡坡上,他掄起鋤頭,劈山、挖坑、刨石、下苗……從山前拓向山頂,再翻到山後,開墾了10多畝地,為荒山添了第一抹新綠。
「王老師手裡的活,5個人也幹不完;1300多棵樹,他一個人種了兩年。」退休老幹部吳振義告訴記者。
2003年,王慶仙每月退休金992元。為節約植樹成本,他常肩挑30公斤的草木灰等人工肥,上山施肥。長年徒手種樹,他的右手食指戳歪了半截。
「我公公從60公斤左右瘦到53公斤。」兒媳陳慶娥心疼地說,種樹、挑水、施肥、守山全是活,他渾身是勁,365天閒不住。
西山雖屬低山,但因地形陡峭,年老的王慶仙在西山暈倒、摔傷過3次。2015年9月1日,他挑著4捆乾柴下山,可剛起身,右腳一滑,連人帶柴跌落,滾下十幾米,撞上岩石,右腳踝差點折了。不知過了多久,他忍痛爬下山,瞞著家人到永春求醫。歇了半年多,他又拄著枴杖上山。
王慶仙的千餘棵樹終於挨過3年管護期,逐漸成林,單棵樹木的重量有望達到200多公斤,預期效益可觀,這讓原本觀望的潭邊人也心動了,主動打聽造林效益。
王慶仙反覆給大家算生態賬、長遠賬,還傳授熱門樹種、營林技術、林業補貼等資訊。在他的帶動下,先是老協會的六旬老人組團植綠,種下4000多棵樹。隨後,近20戶農戶也奔向綠色「聚寶盆」。短短數年間,王慶仙帶動千餘人造林。
寒來暑往,木蘭溪上游今非昔比: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文旦柚、中藥材、大棚花卉等「富民工坊」開到家門口,溪畔群眾跨村聯建、生態共富,潭邊也躍升「明星社區」。據潭邊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吳志彬介紹,潭邊現有山地3375畝、耕地2025畝,森林覆蓋率超95%;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超35萬元。
一年又一年,王慶仙一直幹到去年,98歲的他實在幹不動了。
一年在家,王慶仙常看電視,最關心的是抗戰老兵的新聞。臨近百歲,老有所為,他說為木蘭溪畔添綠,既了卻了夢想,也增添了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