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專刊】光影霞浦 山海交融

一片灘涂,匯聚萬千光影,成為攝影者的「朝聖之地」。一方海岸,用至鮮至味,喚起旅人舌尖的澎湃浪潮。
坐落於福建東北海岸的霞浦縣,有著500多公里的蜿蜒海岸與400多座星羅島礁,坐擁中國最美灘涂景觀。光影與海浪在此相遇,漁民、舟影與天光雲影共舞,繪就了一幅山海交融的天然畫卷。
昔日漁歌唱晚的傳統漁鄉,今日已成為融合攝影、美食、民宿等多業態的文旅新地標。循著快門的輕響與海鮮的芬芳,人們既能觸摸千年漁耕文化的脈絡,也能感受到新時代文旅融合的澎湃活力。

 灘涂織就金光道
秋季,北岐灘涂進入紫菜採收旺季。灘涂上,竹竿整齊排列、鋪展如織、框格井然,自岸邊向海際綿延,蔚為壯觀。潮水上漲時,船隻穿梭於紫菜架之間,與粼粼波光、遠方山島交相輝映,融為一體;退潮後,灘涂呈現出虎皮狀的斑紋肌理,在夕陽映照下熠熠生輝。
晨曦初露,北岐灘涂已聚集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當地攝影導遊王建任熟練地幫遊客調整著三腳架。「今天潮位很好,能看到虎皮紋理般的灘涂奇觀。」望著遠處漸漸顯露的金色灘涂,王建任的眼裡閃著光。
霞浦之美,因影像而廣為人知。2002年,攝影師鄭德雄踏遍霞浦海岸與灘涂,以鏡頭定格故土風貌,由此掀起霞浦攝影熱潮。「那時候的霞浦灘涂,只是漁民勞作的尋常場所。而今日,竹竿、漁船和波光等尋常事物都能成為藝術創作的素材。」鄭德雄回憶道。
兩年後,鄭德雄在霞浦縣龍首路首次舉辦個人攝影展,引發當地廣泛關注。其後,他的作品屢被《大眾攝影》等專業刊物發表。2004年,鄭德雄獲多家攝影報刊「十佳攝影師」提名,屢獲大獎。通過他的鏡頭,霞浦之美逐漸傳遍全國,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帶動了當地攝影旅遊的發展。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三沙鎮海域的海洋牧場,養殖工人在進行養殖作業。

如今,霞浦已形成30餘個知名攝影點,每個點位都有其獨特的最佳拍攝時間。小皓灘涂以金色沙灘和藍色海水相映成趣而聞名;東壁村的落日餘暉灑在海面上,形成一條金光大道;沙江S灣的竹竿陣列,小船穿梭其間,構成獨具韻味的畫面。
來自台灣地區的何淑圭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十幾年前,她因攝影師柯錫傑的作品《金海》而對霞浦魂牽夢縈,而後多次來到這片她夢中的海。「這裡的海,春夏秋冬各有其韻味,觀賞不盡,趣味無窮。」今年何淑圭再一次來到霞浦,捕捉這片海的秋日光影。
攝影改變了當地村民的生活軌跡。小皓村村民林仁灼是霞浦最早的「漁模」。2005年秋天,一位攝影師來到霞浦,想補拍一張春天漁民撈魚苗的作品,展現漁耕文化與自然景觀,便到附近村莊尋找模特。林仁灼便有了第一次「漁民扮演漁民」的體驗。
從此,霞浦陸陸續續有了一批「漁模」。「漁民每天出海打魚,收入不穩定。現在農閒時來當攝影模特,拍一場有兩三百元的收入。」王建任說。
當地許多出租車司機也開始幹起攝影導遊的活兒,事先查好天氣和漲潮時間,拉著散客往攝影點跑。他們還專門找到鄭德雄,跟他學習攝影知識,除了構圖、角度等拍攝技術,還背下了這些攝影點的最佳拍攝時間,成為攝影愛好者們的「活地圖」。

遊客在霞浦縣三沙鎮花竹村觀賞日出(無人機照片)。

潮退拾鮮入宴來
天未亮,霞浦各大海鮮批發市場早已人聲鼎沸。入口處排起長隊,三輪車載著滴水的泡沫箱,扁擔挑起晃動的竹簍,腥鹹海味隨風湧動。拍賣區內,木槌聲落,競價聲此起彼伏:「一百七!」「二百!」青殼對蝦、銀亮帶魚、金鱗黃魚琳琅滿目,買家眼神銳利,出手如電。
每日凌晨2點,鄭小二海鮮餐飲店的採購人員就開始在海鮮市場挑選當日食材,而後送回店裡便開始整理備貨,以應對早上10點開始營業之需。「高峰期每天能接待300多桌客人,營業額10多萬元。」店長蘭廷斌說。
霞浦美食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山海交融」的特色。這裡位於三溪入海口,鹹淡水交匯處孕育了數百種特色海產。除了常見的海鮮,還有利用灘涂特產烹製的獨特菜餚。海蠣煎用的是當地小海蠣,加入地瓜粉和雞蛋,外酥裡嫩;閩南糊則以新鮮蝦仁、海蠣、豬肉與地瓜粉一起熬製,最後撒上花生碎和香蔥。
「霞浦海鮮講求原汁原味,很少用重調料,以免掩蓋海鮮本身的鮮甜。」霞浦餐飲烹飪與酒店行業協會會長鍾金聰說,霞浦烹飪海鮮的方式多為清蒸、白灼,不需要過多的技巧。
據統計,霞浦現有餐飲店4000多家,形成了明碼標價、秩序井然的良好旅遊環境。
每天清晨,當潮水退去,灘涂上就會出現一群特殊的「漁民」——他們頭戴遮陽帽,手拿小桶和小鏟,在嚮導帶領下體驗趕海樂趣。來自上海的遊客張女士興奮地展示收穫:「挖到了好多蛤蜊,晚上可以讓餐廳加工了!」另外一批「漁民」則推著傳統灘涂趕海工具「木泥馬」深入體驗漁家生活。
在冬瓜山趕海基地,負責人姜瑜正在組織遊客體驗「漁耕文化」。姜瑜介紹,霞浦的趕海分為灘涂趕海和出海趕海兩種。灘涂趕海可以捕捉青蟹、跳跳魚等特產;而出海趕海則能體驗到拖網捕魚的樂趣,收穫皮皮蝦、章魚等海產。
最受遊客青睞的莫過於「收地龍」。漁民前夜將捕籠沉入海底,次日清晨由遊客親手拉起,籠中驚喜未卜,妙趣橫生。部分高端民宿配套「海鮮烹飪課」,由本地廚師指導遊客將自捕海獲化為餐桌佳餚,完成從海域到味蕾的閉環體驗。
傍晚時分,灘涂上體驗趕海的遊客們拎著收穫的小桶,說笑著走向熟悉的餐館。挖到的蛤蜊、捉到的青蟹,不一會兒就被端上桌——或清蒸,或白灼,幾乎不加什麼調料,吃的就是一口原味的鮮甜。海風輕輕吹過排檔暖黃的燈光,盤子裡還冒著熱氣。遊客一邊剝著蝦,一邊計劃明天還要再去哪片灘涂;孩子啃著玉米,額頭上沾著細沙。海潮在遠處慢慢漲起來,而岸上的熱鬧才剛剛開始。

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拾間海」民宿外景

宿枕濤聲憶山海
黃昏時分,霞浦三沙鎮的東壁村迎來一天中最美的時刻。「拾間海」民宿的露台上,遊客們一邊品嚐著當地特色茶點,一邊等待日落。「我們特意選擇了這間海景房,就是為了一推開窗就能看到大海。」來自杭州的攝影師李先生說。
2017年,陳蜀曼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霞浦,重新尋找記憶中故鄉的海。「決定留下來開一家有設計感的民宿。」她巧妙地將傳統石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每個房間都面向大海,設有專業的攝影設備架設點,攬海天一色,聞海風而起,伴星辰入眠。「拾間海」民宿在三沙鎮東壁村開業,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拾間海」的牆面上題有一行詩:「我有十間海,收藏人間最動人的心跳。」雖語言淺白,卻暗合旅人對這片海的深情。
像「拾間海」這樣的特色民宿在霞浦已有400多家,形成了多層次、差異化的住宿體系。有依托古民居改造的傳統文化民宿,如半月裡村的畬家民宿;有的專注於攝影服務的專業民宿,提供攝影指導和行程規劃。
鄭德雄的民宿「左鄰右舍」經常舉辦攝影主題的展覽與講座。「要讓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鄭德雄說,民宿不能只賣環境,要賣文化和賣情緒價值。
民宿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多方面的。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民精神文明生活的提升,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得以留存下來。在霞浦,民宿不再是旅遊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業態。許多遊客專程為了「霞浦的民宿」來到這裡,為了體驗民宿提供的多元服務。
「畫本裡」民宿如其名,倚海而建,似從繪本中走出。公共廳落地窗外,海面宛如調色盤,墨黑的是紫菜田,赭紅的是生蠔排,點點漁舟穿梭其間,繪成一幅流動的海景圖。
在「畫本裡」民宿內,經常會舉辦漆畫展覽。「沒有文化的旅遊是沒有靈魂的。」民宿主理人陳衛東說,想通過民宿作為媒介,將漆畫傳播出去。
2025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72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3.8%,實現旅遊總收入74億元,同比增長22.7%。
霞浦文旅融合效應初顯,新的業態加速孵化。今年3月,霞浦引入了低空飛行項目,遊客可以乘坐低空飛行器俯瞰蜿蜒的海岸線和美麗的灘涂,從空中感受不一樣的霞浦之美,為霞浦文旅增添了新的體驗維度。
如今,霞浦正以光影為媒、以鮮味為窗,推動灘涂之美走向世界。通過打造國際攝影交流基地,開發「漁耕文化」體驗線路,在民宿中植入非遺傳承項目,這座濱海小城將海的饋贈轉化為文旅融合的黃金名片。
潮汐往復,光影流轉。古老的漁歌漸遠,卻以新的方式持續迴響。在這片灘涂上,勞作的漁民、搖曳的漁船與絢麗的霞光相互交織,既訴說著千年不變的漁耕記憶,也映照出一條文旅興村、藝術富民的新路徑。山海之間的故事,正被鏡頭與味蕾重新講述,等待世界前來閱讀、體驗與續寫。(新華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