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之下,台灣東港鮪魚的豐收場景與浙江寧波北侖港川流不息的貨輪彼此映照;台灣璀璨煙火下的林立高樓與上海燈火環繞中的摩天大廈遙相輝映……10月31日至11月13日,第三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暨第六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作品展在浙江杭州舉辦,為觀眾帶來一場跨越海峽、聯結兩岸的視覺對話。
「這是台灣中央山脈的合歡山,每年五月,漫山杜鵑會把山頭染成粉紫色。」此次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紀實類銀獎獲得者、台灣攝影人吳鴻森的作品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
鍾情自然風光的他,不僅記錄台灣的山水,也多次來到大陸採風創作,收錄各地湖光山色。他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我很喜歡大陸的山山水水,結識了不少大陸攝影愛好者,我們一起交流攝影,一起聊美食、聊童年時代,發現好多習慣、記憶都一模一樣,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
同樣將鏡頭對準山川風光的,還有來自陝西的攝影人鄭小林。他憑藉一組氣勢磅礡的秦嶺影像,摘得藝術類金獎。
「兩岸攝影愛好者能坐在一起聊創作,特別難得。」鄭小林說,「我更盼著能和台灣同行一起去採風,比如同拍一座山、共記一片海,用不同視角講同一個故事,讓中華文化的呈現更鮮活。」
中國當代紀實攝影開拓者朱憲民四次前往台灣,用鏡頭「對話」當地百姓。一組《台灣百姓生活》紀實作品,讓他捧得此次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特別獎。
在眾多照片中,朱憲民特別提及了一張:「這位台灣女孩正在全神貫注地拍攝一場活動,她的專注、敬業很打動我,兩岸青年的奮鬥姿態其實並無二致。」
漫步於展區,不難發現兩岸攝影人的「創作默契」,他們不約而同將鏡頭對準相似的方向——趕廟會的人間煙火、賽龍舟的水上激情、漲潮時的奔湧潮水、退潮後的壯美潮汐樹……這份無需言說的共鳴,恰似兩岸同胞血脈相通的文化基因,在影像中自然流淌。(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