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蕉城區畬族音樂活動中心,身著畬族服飾的少年們隨竹鈴叮噹之聲,在老師雷美娟的指引下舒展雙臂、輕移腳步,練習畬族「日月舞」。雷美娟輕聲示範:「起勢要穩,收勢要柔,心裡要想著山、想著祖先。」她眼神溫和而堅定,這樣教舞已有十多年。


作為畬族傳統民間舞蹈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雷美娟堅守傳承一線二十三載。她師從雷明祥、雷美鳳等閩東畬族舞蹈名家,潛心學習原生態舞蹈的技藝與神韻,逐漸形成穩健、莊重、典雅且靈活的藝術風格。她的舞姿和諧優美又矯健有力,展現出畬族女性特有的堅韌與柔情。她認為,畬族舞蹈的每個動作都蘊藏祖輩的信仰與生活,「舞蹈不是表演,而是和天地對話」。
「日月舞」是畬族傳統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常用於祈福、祭祀等重大儀式,寓意「天地和順,歲歲平安」。舞者雙手輪轉如日月運行,身體律動似山川流轉,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雷美娟的詮釋中,這一古老舞蹈被賦予新生命。她常說:「畬族崇敬鳳凰與日月,舞蹈就是把天光與山風跳進生活。」
她注重讓學生理解舞蹈背後的文化根脈。每一次排練,不僅是動作訓練,更是對畬族非遺溫度的觸摸。近年來,蕉城區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工程,雷美娟的課堂成為活化傳承的生動樣本。她常年走進中小學和文化活動中心開展教學,將民族文化融入校園生活。「起初孩子們只覺得動作新奇,後來漸漸感受到節奏背後的情感,」她欣慰地說。如今,她的學生中已湧現出不少舞蹈教師和文藝骨幹,繼續傳播畬族文化。


除「日月舞」外,雷美娟還致力於「龍頭舞」「鈴刀舞」「獵捕舞」等原生態舞蹈的傳承推廣。這些源自祈雨、消災等宗教儀式的舞蹈,經歷史沉澱已成為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於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人重新認識到畬族舞蹈的價值。每逢節慶,她總是帶領學生登台演出,堅持讓非遺「走出展板,走進生活」。她還積極參與各類非遺展示與培訓活動,無論是指導年輕舞者,還是培訓教師,都傾注全力。
如今,「日月舞」的旋律已不僅迴盪於山林。隨著「畬歌畬舞進校園」等活動的深入,這門古老藝術正走進更多年輕人心中。二十三年如一日,雷美娟用舞步連接過去與未來,以汗水點亮畬鄉文化火種。正如她所說:「只要舞還在,我們的根就不會散。」(黃子煖)
